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謝志偉專欄》〈目擊者〉

圖片來源:截自謝志偉臉書

今晚為自戒嚴時期開始迄今創作不輟的台灣醫生詩人鄭烱明(1948-)餞別。

下一站是維也納。

他上周五在柏林「文學厝」(Literaturhaus)以台灣戒嚴為背景,談他當年創作的推動力:以「詩」為那個肅殺的年代留下見證。

這在當年,需要相當的勇氣。

寫於 1980-1981 的〈目擊者〉是當晚所讀的三首詩之一,討論基礎當然用的都是德文翻譯。

我是以雙重身分出席,既以台灣駐德代表致詞,同時也兼與談人。主持人則為策展人許萍芬。

現場擠滿了對台灣及台灣文學有興趣的來賓。整整兩個小時,看得出來,藉著討論鄭醫師的詩,這些德國人對台灣的歷史與文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目擊者

我是目擊者
一齣悲劇的目擊者
從悲劇的醞釀, 發生以至進行
我是目擊者 以銳利的眼光
目擊事實的一切
於是幽暗的街角
有人在嘆息, 在哭泣 偷偷地哭泣
我是目擊者 我必需活下去
像一尾受困的魚
為被侮辱的靈魂做見證

這首詩裏,我討論的是「一尾受困的魚」這個比喻 – 受困?為何所困?

「魚」的意象本來可以是「自由」,如果是悠游水中。但「受困(於魚缸)」則是自由受限,剛好相反,明顯是詩人意識到自己受困的處境,比喻戒嚴時代的氛圍 – 但是,他仍堅持為「被侮辱的靈魂做見證」。
因此,我們就可以問:
是「為情所困」(同情/同理心)?
抑或是「為情治所困」?
目擊者創作了詩以作為見證,卻隨時可能從「見證人」變成「犯罪者」的。

這就是「勇氣」,道德勇氣!

較之今日對中共政權唯唯諾諾的奴才,詩人更引人欽佩不已。
***
今晚在座的還有住在柏林、作品譯成德文,動輒銷售好幾萬本的流亡德國之中國作家廖亦武。他因寫長詩悼念六四,被捕下獄,最後數次險險死亡地輾轉逃出了中國。

即,一個是詩人醫生,一個是九死一生。

亦武去年訪台時,與鄭醫師結緣,惺惺相惜,這次特別在家裏親自作了一桌四川家鄉菜款待鄭醫師,我當然也一「筷」參加。

我們分別來自中國與台灣。文學、自由是我們三個人的共同語言。

我們像兄弟般地交流討論。勾肩搭背,但絕不勾結國共, – 以「反獨」為職志的

國 X 黨和共產黨。

因為,我們三個人能如此融洽地在一起,正好證明了:說穿了,所謂「反獨」,根本是個假議題,骨子裏反自由、反民主才是這兩個政黨的本質。
***
鄭烱明這本詩集另有中德雙語版:
Thilo Diefenbach (Übersetzer), Gedanken in Weiß. Gedichte aus Taiwan.

圖片來源:截自謝志偉臉書
圖片來源:截自謝志偉臉書

原文出自謝志偉粉絲頁,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