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 年 5 月的巴黎學運,噴在馬路上一句非常著名的口號就是:“Be realistic, demand the impossible!”,“要認清現實,但要求那不可能的事物”。
很多朋友都在那裡說很累,抱怨戰鬥都沒有結束的一天,我以前就說過:真正的戰鬥從來都不是為了結束,而是為了理想和信仰。台灣不會突然有一個什麼人,他(她)就立刻可以完成這個神聖的使命,愛沙尼亞獨立建國以後又被滅國了兩次;以色列獨立建國也花了幾百年,困難的事情從來不會簡單!
羅素講到克服死亡恐懼最好的方法:讓關心的事情逐漸廣泛和非個人化。
他說:「讓自己的興趣逐漸擴大,變得越來越客觀,直到自我的牆一點一點地退去,你的生活變得越來越融入普遍的生命。一個人的存在應該像一條河流:起初很小,狹窄地包含在河岸中,然後熱情地衝過岩石和瀑布。漸漸地,河水變寬,河岸退去,水流更安靜,最終,沒有任何明顯的裂痕,匯入大海,無痛地失去了自己的存在。人能這樣看待自己的生命,就不會害怕死亡,因為即使死去,他所關心的事情會繼續存在。」
與台灣共存亡是我覺得生命重要意義的所在,沒有人不會死的,問題在選擇怎麼活?
台灣的歷史、文化和價值觀都讓她成為了一個獨特的存在。在追求獨立的道路上,台灣需要勇氣、智慧和堅持。
只要台灣人民相信自己,持續爭取和努力,那麼,未來的某一天,台灣將會有自己的位置,在國際舞台上,作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原文出自李忠憲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