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最新調查顯示,近 5 成台灣民眾有「咬合不正」,是最困擾的牙齒問題,牙醫師提醒,咬合不正不應輕忽,否則容易影響外觀,同時還可能造成蛀牙、影響呼吸與吞嚥,讓健康亮紅燈。
30 多歲的小華(化名),因為一次聚餐時,突然被朋友提醒,「妳下巴好像歪歪的」,讓她嚇得就醫尋求牙醫師協助解決問題,經檢查才發現,原來小華是因為咬合不正,長期使用左側牙齒進行咀嚼,才造成臉部歪斜。
隨著口罩令逐步解禁,外貌再次受到重視,整齊的牙齒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牙齒矯正詢問度近期明顯增加,據一份在台灣歷時 3 年、收集超過 7.4 萬名有牙齒矯正需求的民眾意見調查發現,超過 48 %民眾有「咬合不正」的口腔困擾,其次依序為輕微歪斜 39 %、齒列擁擠 26 %、牙縫問題 17 %。
咬合不正,是許多民眾在牙醫診所診間會聽到的專業名詞,開業牙醫診所牙醫師吳幸芸今天透過新聞稿解釋,像是戽斗,上下牙齒咬不起來的開咬、錯位咬合的錯咬,都屬於咬合不正的一種,因為咬合不正的民眾習慣用好咀嚼的那側咬食物,長期下來影響顎骨發育。
台灣齒列問題普遍,但接受專業矯正的比率不高。主因之一,是民眾認為牙齒雖不完美,卻沒必要大費周章、花大錢去矯正。吳幸芸提醒,放任咬合不正不處理,就容易臉型不平均,出現臉歪、下巴歪情形,甚至還可能影響牙齒清潔,出現蛀牙、也會出現呼吸與吞嚥問題。
吳幸芸表示,大部分的齒列問題,都能透過牙齒矯正改善。目前牙齒矯正主要分傳統矯正和隱形矯正。傳統矯正就是俗稱「大鋼牙」,透過拉線移動牙齒,能處理大部分的齒列問題;隱形矯正則是透過 3D 口腔掃描,客製化多副透明牙套,透過不停更換牙套來完成矯正。
不論是傳統矯正和隱形矯正都有美中不足之處,吳幸芸說明,傳統矯正的治療器比較容易磨破嘴唇內皮,有些民眾也會在意影響外觀;隱形矯正因可隨時脫戴,就是需要病人有足夠自制力和自律性,才能達到足夠佩戴時數,否則易拉長治療週期。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