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李筱峰專欄》詩人「桓夫」陳千武

圖片來源:截自李筱峰臉書

二次大戰末期,原本不用當兵的台灣人,開始被日本殖民統治當局徵兵了(而且還稱「志願兵」)。許多人被送去南洋,喪命於戰火之中,魂斷異鄉。

有一位台灣詩人,也被徵兵去南洋,他逃過死神,沒有戰死,不過他所屬的部隊被英軍俘擄,他以戰俘身份流連於南洋各地的集中營。日本戰敗投降後,他們的部隊毫無音訊傳回,家人等不到他的消息,親友都認為他已經死在南洋戰場,連告別式都辦完好一陣子了。他卻「死而復生」,於戰爭結束的一年多後,安然回來了!

這位「復活」的詩人,就是筆名「桓夫」的台灣名詩人陳千武。

陳千武在 1922 年的今天(5 月 1 日)出生於南投名間。

1935 年陳千武以優異成績考上臺中中學(今臺中一中,當時學制為五年制)。兩年後中、日戰爭爆發(二次大戰開始),日本在台猖狂推動「皇民化」政策。1940 年 4 月,學校推動改日本姓名運動。身為柔道部主將的陳千武,聯合幾位同學,抵制改姓名運動,因此遭到學校「監禁」的懲罰,共監禁了 38 天,以致五年級第一學期的操行成績「丁」等,軍訓課也不及格,因此失去繼續升學的機會,只能輾轉到製麻工廠做工。

就讀台中一中期間,陳千武經常到台中的中央書局看書。遇識書局經理張星建,張星建送他一本《臺灣文藝》雜誌,並曾語重心長對陳千武說:「我們要創造臺灣自己的文學,把新的文化遺產留給後代。」開啟了陳千武的文學靈魂。吸收大量文學知識的陳千武終於決定提筆創作,1939 年 8 月,陳千武在《臺灣新民報》上發表日文詩〈夏夜深き一時〉(夏深夜的一刻),接著〈上弦月〉、〈大肚溪〉⋯⋯等詩作相繼發表。他的文學行旅,正式啟航。

離開學校到工廠後,他創作不少以工廠為背景的「勞動詩」,也開始寫作短篇小說。如〈白上衣女人〉、〈老職工〉等作品,都在《臺灣新民報》刊載。

然而無情的戰火,使得陳千武與其他少年兵被送去南洋戰場。經歷戰火洗禮,使他後來寫下以南洋戰爭經歷為主軸的小說〈獵女犯〉,他以志願兵、慰安婦、南洋現地民的處境,將這一段歷史記錄下來。後來集結〈輸送船〉等一系列共十五篇短篇小說,出版《獵女犯-台灣特別志願兵的回憶》,這不僅是生動的文學,也是史家心目中的珍貴史料。

陳千武是「跨越語言的一代」的作家,日治時期以日文創作。戰後重新學習中文,展開現代詩、小說、文學評論、兒童文學與翻譯並行創作生涯。

他創作甚豐,得獎種類繁多。又與文友創立「笠」詩社。1976 年任台中市立文化中心首任主任,1987 年從文化中心「文英館」館長職退休。

我與陳千武先生曾有數面之緣,他溫文謙和,讓我如沐春風。

2012 年,陳千武病逝,享年 91 歲,同年獲頒最高榮譽的總統褒揚令。

圖片來源:截自李筱峰臉書

原文出自李筱峰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