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為今年法國克萊蒙費宏短片展主題國,主辦方欣賞台灣創作活力,規劃北藝大單元,放映逾 20 部學生作品。創作者表示,台灣許多東西都在「未定位」的狀態,是優勢也是挑戰,年輕人應更勇敢冒險、嘗試。
台灣創作力不斷,前有大師,後有生力軍。 2023 年法國克萊蒙費宏國際短片展 1 月 27 日至 2 月 4 日舉辦,主題國是台灣,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受邀為主題學校,電影系與動畫系師生近 20 人參加,展現台灣新世代創作成果。
北藝大電影系主任滕兆鏘告訴中央社,克萊蒙費宏短片展是世界歷史最悠久、份量最重的短片展,稱作「短片的奧斯卡」、「短片的坎城」都不為過。
滕兆鏘說,由於近年國際局勢的變化,世界都很好奇台灣年輕人的想法,如何回應周遭環境,而電影不止技術,更展現文化、社會等面向,因此這是讓世界了解台灣當代青年很好的窗口,展現當代台灣年輕人在電影創作上不同的風格、樣貌。
再者,學生過去幾年因 COVID-19 疫情很難出國,觀摩不同國家影片與交流很重要,對學生來說如同「開眼」的經歷。
動畫系主任趙瞬文說,法國動畫產業完善,是台灣學習對象;且動畫系舉辦年度關渡國際動畫節,所以不僅帶節目來,也盼透過圓桌論壇宣傳自家影展。
她表示,動畫有特殊的文化影響力,不太需要語言溝通,適合跨文化溝通與傳達概念;且短片能在短時間內精準展現多元風格,對外國觀眾更容易接收,「也是文化輸出的概念」。
趙瞬文說,台灣動畫市場較小,不適合好萊塢大製作路線,要以好的故事與美術致勝,鼓勵原創,推動台灣「動畫藝術家」類型,再轉商業 IP (智慧財產權)。但她強調,台灣優勢在於擁有很多優秀的美術人才,而動畫第一時間吸引觀眾的就是美術風格。
滕兆鏘則分析,台灣優勢部分來自於台灣本身,「台灣對於題材沒有任何限制,是最自由開放的創作環境,學校也鼓勵同學多元思考不設限」。
記者詢問,學生是否真的大膽創作?兩人笑著回覆,是在利用自由環境,「但國際交流很重要,然而礙於資源,他們與國際影人直接交流的機會卻不多,應讓他們更走出去;再回台灣,眼界就不同了,效果是上課達不到的」。
滕兆鏘指出另一問題,是在追逐補助過程中可能創造出某樣特殊的品味與走向,即使內容自由,恐怕也會因輔導金影響而走向「自我審查」。兩人認為,補助評審的多元輪替可能是解方。
講述台灣青少年藉舞龍隊衝撞體制標籤的「龔囝」導演林治文感同身受。他表示,由於台灣市場較小,能獲得的收益不多,即使在短片中擁有特色,但在長片製作時仍須考量市場,才能獲得足夠資源,尤其是藝術長片。
不過他在和國際年輕創作者交流後發現,台灣政府補助拍短片的金額並不算少,且「台灣短片真的很有活力、很多元,產出數量、形式驚人。但如何從台灣到國際,目前仍缺乏媒介」。
動畫導演徐筠婷、吳嘉恩的實驗性創作「室內下大雨」呈現人們如何獨自面對內心的大雨。兩人告訴記者,時局混亂、國界剛開放,大家都急於往外,現在正需要面對內心,「能在這時間點帶著作品讓更多人看見,覺得很幸運」。
她們說,台灣在國家、歷史等許多東西都在「未定位」的狀態,是優勢也是挑戰。
「限制在於,沒有自己的特色或想說的話。若不知道自己是誰,就很難深究歷史脈絡和文化根源,只能抓別人的元素,如日本、美國。『集體失根』的感覺很嚴重,反映在藝術創作上,就是大家都只敢處理表面的問題」;但這同時也是優勢,「一張空白的紙,可以自已決定想成為什麼」。
徐筠婷說:「因為集體失根,所以生活經驗扁平、單一,無論在生活經驗或創作都按同一個模式,不敢冒險、嘗試或突破,不敢不一樣。」
談及法國常有小學生全校一起來看展,趙瞬文告訴中央社,他們效仿法國藝術教育扎根,開始推動國小的動畫教育,「從籠中鳥、手翻書原理教起,每個小朋友都學得會,台灣動畫或電影扎根教育仍淺薄,還在努力」。
林治文則表示,克萊蒙費宏影展讓他打開視野,「觀眾和氛圍都和台灣影展不同,真的把短片視為獨立的藝術形式,不分老少、國籍互相討論,即使早上 9 點的場次也大排長龍,覺得在這裡電影藝術真的備受重視」。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