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中國3年入境隔離 台籍義工網路助人功成身不退

為異鄉遊子解惑的網路隔離群組,3年來伴隨許多台灣人渡過難熬的隔離日子。台籍義工畢依帆每晚即使在工作、在家中,甚至走在路上,都得立即回應群友提出的問題。圖片來源:中央社

疫情3年,對大批往來兩岸的台灣人來說,入境中國的防疫隔離是最困擾的事。於是,為異鄉遊子解惑的網路隔離群組,應運而生。3年來,伴隨許多台灣人渡過難熬的隔離日子。

今年1月8日,中國終於解除了近3年的入境防疫隔離措施,除了中國本地民眾歡欣鼓舞,也讓旅居當地的眾多台灣人感到如釋重負。而看在管理隔離群組的台籍義工眼裡,既如釋重負,也點滴在心頭。

曾參與隔離群組管理、成為核心人物之一的台籍作家畢依帆,最高紀錄曾經需要照顧 98 個群組,成員直逼4萬人。當中國官方宣布將對 COVID-19 降為「乙類乙管」,且於8日起停止入境隔離後,她第一個反應是望著自己的手機感嘆說,手機終於可以安靜,不必再被訊息灌爆,甚至當機了。

有經驗的台灣人都知道,防疫隔離,意謂著失去自由。雖然入境台灣也一度需要隔離,但畢竟是熟悉的環境。相形之下,在中國的隔離,規定、要求、管理都與台灣迥異,加上濃厚的人治色彩,讓不少台灣人感到未知、疑惑,甚至恐懼。

在這種情況下,以微信為平台,為廣大台商、台幹、台生及眷屬服務的隔離群組,便成為台灣人入境中國接受隔離時,重要的資訊獲取管道。而參與管理的台籍義工團隊,往往需要使出渾身解數,盡力滿足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的問題。

這3年來,在北京擔任中國中央美術學院教師及藝文策展人的畢依帆,還得花費大量的心力,投入手上幾十個隔離群組的運作。從解答問題到提供資訊,乃至於群組管理,雖然都在螢幕前進行,但其實是個十分累人的工作。一天下來,疲累的程度,往往遠甚於體力勞動。

畢依帆回憶,往來海峽兩岸的台灣人雖然人數不少,但需求不一、經驗不一、個性不一,心理素質不一。有的人懂得在發問前先做功課,有的人則先問再說。她曾統計,同樣的問題,一天內最高曾被問過 300 遍。明明不到 10 分鐘前回答的問題,就是有群友看也不看,直接發問。無奈中,她只好回答「請你往上回看」。

幸好,包括畢依帆在內的義工們,3年下來已經身經百戰,加上心理素質強大,都練就了「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本領。雖然不見得能回答得百分之百讓所有群友滿意,但已經能讓大部分的台籍群友們,得到滿意的解答。

從北京、上海、廈門、成都4個兩岸直航點的入境規定、隔離須知,到酒店(隔離旅館)設備、膳食菜色、收費方式,乃至於建議群友可帶什麼?不可帶什麼?男女生各要準備什麼?帶小孩或老人家要準備什麼?不一而足。也因此,這些隔離群的義工們,腦海裡都是一本隔離百科全書。

在畢依帆管理的北京隔離群,每晚8時就到了她的 show time 。這時,她要提醒第2天從桃園搭機飛往北京的群友們,隔離時必須注意的事項,還得目不轉睛地盯著手機、筆電或桌機,看看有沒有遺漏,以及群友們可能提出的五花八門問題。

隔離群如果只是單純回答問題,往往顯得太過單調制式,加上 2021 年間從北京入境中國,需要接受長達 22 天的隔離,對身心都是煎熬。

畢依帆回憶,包括她在內的群主,當時會選擇特殊節日或周末舉辦「雲派對」,內容包括線上廚藝大賽、空姐鍋烹調大賽,以及老歌線上點歌、猜燈謎、裝扮大賽。而渾身藝術細胞的她,則會分享自己心動的藝術作品。在歡笑、熱鬧和知性中,陪伴在異鄉的台灣遊子,在度日如年的隔離苦悶中,重拾該有的歡樂。

如今,入境中國不用再隔離,這些伴隨眾多台灣人渡過苦悶時光的隔離群,就要解散了嗎?

義工們想了想,決定讓這些隔離群組「再見,不解散」。沒有了隔離,但還有著生活資訊交流的需要。於是,隔離群一轉身,成為了生活交流群,提供台灣人在中國交換各類資訊的平台。

看著這一個個成員多達 500 人的群組,曾經被反覆問到酒店漏發飯盒怎麼辦?廁所沒水、浴室積水怎麼辦?不會開罐頭怎麼辦?行李太多怎麼帶進中國?畢依帆雖然不用再回覆這類問題,但畢竟是投注了3年心力、甚至占用了與家人相處時間經營的園地,心裡卻也浮現了一絲絲的空虛。

但她說,經過3年的線上相處,不少隔離者從陌生變成熟悉,從過客變成朋友,成為這3年在心靈上最大的收獲。異鄉的台灣人覺得畢依帆和義工們在隔離期間的辛苦陪伴,是值得的。同樣的,這些人帶給她和義工們的回憶,是難忘的。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