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從小到大每年過年吃烏魚子有變成女森嗎?
最近有一則毫無常識可言的老謠言在 line 群上捲土重來,宣稱台灣「午仔魚偷用神經性藥物」、「石斑魚基因缺陷,人工培育用藥至長大」、「烏魚本身毫無價值,養殖戶偷用藥」,其實這則老謠言漁業署早就澄清過相當荒謬,漁業署指出,去年抽驗上市午仔魚 163 件,合格率 95.7%,少部分違規業者使用的是抗菌性藥物,絕對沒有神經性藥物。
石斑魚方面,雖然龍虎斑為龍膽石斑與虎斑的雜交物種,但無基因缺陷問題。去年抽驗 299 件,合格率 100%;近期追查抽驗輸銷中國的石斑魚,檢測結果也都合格。
烏魚方面,2017 年至 2020 年,針對養殖烏魚雌激素進行調查,分別檢測烏魚飼料、烏魚及烏魚子等,均未驗出雌激素殘留。去年水產配合飼料抽驗(含雌激素)計 10 件,合格率 100%;烏魚抽驗 45 件,合格率也是 100%。
知識補充:
為何養烏魚的會是母魚較多,法令早就規定不能使用變性飼料,2012 年起養殖戶就已經不用這種方法,而是使用養殖技術來讓烏魚變性,只要捕撈整池的烏魚,就可以發現公烏魚的體積比較小,母烏魚的體積比較大,這時就會把小的公烏魚放到另一個池子再繼續養,整池就會自然逐年變性過去。且用變性飼料之烏魚卵巢顏色過紅,品質亦較差,價格也不會好,漁民也不喜歡用。
其實只要放養密度低 (如 3-4 千尾/公頃),維持良好養殖環境,投餵優質配合飼料,並佐以人工篩選 (當年烏於農曆年後至清明期間進行,在單一品系下,雌烏體型明顯較雄烏大),至 3 年收獲時,通常有 8 成以上為雌烏,且卵質優良,自然深具商品加工價值,養殖利潤亦相對提高。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