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公衛學者陳秀熙今天表示,台灣的 COVID-19 流行曲線開始有下降趨勢,若能精準使用抗病毒藥物並有效調整醫療量能,重症及死亡人數有機會在 6 月 30 日受控制。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今天舉行 COVID-19 ( 2019 冠狀病毒疾病)防疫科學線上直播,針對 6 月未來重症及死亡趨勢提出預測。
陳秀熙指出,由全球 Omicron 疫情發生率及死亡率曲線可看出,確診通報個案在今年 1 月底及 3 月中出現高峰,死亡高峰在確診高峰的 2、3 週後出現,目前確診個案持續往下,推測西方國家 7 月後會開始解封,轉為流感化監測。
至於台灣,陳秀熙提到,6 月 5 日後發生率曲線開始有下降趨勢,與紐西蘭曲線接近,從紐西蘭流行經驗可知,無症狀及輕症適應期約為 20 天,台灣截至 6 月 7 日的適應期為 19 天,若無特別因素介入,台灣的流行應會持續下降。
觀察台灣不同縣市的年長族群感染曲線,陳秀熙表示,已有下降或開始下降趨勢,顯示流行即將開始下降;在防疫適應力上,疫苗接種是一項重要介入措施,中症感染族群接種追加劑的死亡風險可比未接種者下降 29 %,因此針對長者等脆弱族群的追加劑施打應持續加強。
陳秀熙提到,台灣已有抗病毒藥物初期介入,醫療量能也已調整,加上兒童、長者等族群在流行高峰後會提高防疫適應力,預測死亡數有下降趨勢:若能精準使用抗病毒藥物並有效調整醫療量能,當預防重症及死亡效益達 50 %,台灣重症及死亡人數可在 6 月 30 日受控制。
依紐西蘭流行經驗,陳秀熙指出,在 3 月中疫情高峰後,流行隨之下降,目前平均單日通報個案約 7000 人,累積感染率達 22 .7%,逐漸轉為地方流行監測疾病;以紐西蘭模型推估,台灣每日確診通報人數降至約3萬人時,台灣也會走入 Omicron 地方流行趨勢。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