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羅馬舉行的 20 國集團( G20 )峰會今天閉幕,各國領袖在氣候變遷、 COVID-19 ( 2019 冠狀病毒疾病)疫情、重大稅務協議及全球經濟等議題上做了密集的討論。
由於疫情攪局,這是 G20 領袖們兩年來首度召開實體峰會。以下為法新社彙整的峰會重要共識一覽。
● 氣候變遷
2015 年巴黎氣候協議的目標,是把全球升溫控制在比工業革命前的水準高出攝氏 1.5 度之內。各國領袖承諾達成這項目標,以及採取行動對抗碳排量高的煤電廠,但未承諾實現零碳排的目標。
G20 在最終公報中表示:「要將 1.5 度維持在能做到的範圍內,需要所有國家有意義且有效率的行動和承諾,還要考量不同的方法。」
另外,各國領袖承諾在「本世紀中葉之前或左右」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而不是如社會運動人士或峰會主辦國義大利所期望,設定明確的 2050 年為期限。
各國還在聲明中同意於今年底之前終止資助新建碳排量高的外國煤電廠,並重申會動支 1000 億美元供發展中國家用於技術轉型,以適應氣候問題。此一數年前許下的承諾,迄今尚未實現。
各國領袖也首度承認「使用碳定價機制和獎勵」是可用來對抗氣候變遷的可能工具,呼應了國際貨幣基金( IMF )呼籲碳排量最高的幾個國家設定最低碳價的行動。
● 稅務
各國領袖確定達成協議,要跨國企業接受最低 15 %的稅率,以打造「更穩定、更公平的國際稅制」。
這項國際規範對於亞馬遜( Amazon )、 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 、臉書( Facebook )和蘋果( Apple )等美國科技巨擘的影響尤深。這些企業為了節稅,把公司設在低稅率國家,獲利甚多。
此一改革籌劃已久,由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ECD )斡旋,獲得合計占全球國內生產毛額 90 %以上的 136 國支持,預計在 2023 年生效,但有可能推遲。
每個參與這項全球性協議的國家都必須先通過國內法,部分領袖可能在國內面臨激烈反對,包括美國總統拜登。
儘管如此, 20 國領袖呼籲經合組織和 G20 相關工作小組「迅速制定示範規則和多邊工具⋯⋯以確保新規則能於 2023 年在全球生效」。
● 疫苗
世界衛生組織( WHO )設定目標,今年至少要替全球 40 %人口施打 COVID-19 疫苗,明年中至少要達 70 %。各國領袖矢言支持這項目標,將供應更多疫苗給發展中國家,並取消供應及融資限制。
俄羅斯總統蒲亭( Vladimir Putin )在峰會中抱怨俄羅斯研發的「衛星-V」( Sputnik V)疫苗未在國際上獲得廣泛認可,各國領袖即承諾「共同努力,以承認世衛組織認定安全有效的 COVID-19 疫苗」。
● 全球經濟
能源價格飆漲導致通貨膨脹愈來愈嚴重,供應鏈瓶頸又衝擊正於疫情後復甦的全球經濟,在此背景下, 20 國領袖都不願倉促取消國內的經濟振興措施。
領袖們表示:「我們會繼續維持復甦,避免過早取消振興措施,同時維護財務穩定及長期財政的可續性,並防範不利的風險和超出預期的負面影響。」
在通膨方面,他們說,「中央銀行正密切注意目前的價格波動」,並將「依據需求行動以履行職責,包括價格穩定,並辨識出暫時的通膨壓力,繼續致力於明確傳達政策立場」。
最後, 20 國領袖承諾「對影響我們經濟的種種全球挑戰保持警覺,例如供應鏈中斷,並在經濟復甦之際加以監控及因應」。
● 發展援助
各國領袖還設定新目標,要從國際貨幣基金核准的 6500 億美元「特別提款權」( SDR )中,撥出 1000 億美元給較貧窮的國家。
「特別提款權」不是貨幣,但可供發展中國家用來當作儲備貨幣以穩定當地幣值,或兌換成更強的貨幣作為投資之用。
對窮國來說,好處也在於取得強勢貨幣,且無須支付高額利率。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