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西南沿岸養殖業的海洋廢棄物占比多達 6 成,隨洋流漂至東北角,保麗龍浮具碎片也造成西部「白色海岸」污染景觀;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今天呼籲,從法規、補助著手,加速研擬海廢處理機制。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今天舉辦「牡蠣養殖廢棄物攻占全台」記者會,發布「西海岸漁業廢棄物圖鑑」,調查全台海岸廢棄物組成類型,發現西南沿海以養殖漁業為主的彰化、雲林、嘉義、台南等地,養殖廢棄物比例超過 6 成,遠高於其他縣市。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東良會中表示,過去3年在東北角海岸也發現廢棄蚵棚、保麗龍碎片,以科技部海洋學門資料庫漂流軌跡模擬,西南沿海的廢棄物可能隨洋流北上,受到東北角海域的渦流牽引而滯留;而西部一些沿岸變成「白色海岸」,是保麗龍或浮具破碎散落導致,「看了其實滿難過的」。
林東良認為,由於漁業用具隨著不同漁法而有多種變化,若僅以「廢棄漁具」統一稱呼會不容易聚焦,也較難擬定相關措施;製作漁業廢棄物圖鑑就是希望能掌握漁廢類型,從中央與地方合作,包含法規制定、補助等,研擬海廢處理機制。
澄洋環境顧問執行長顏寧告訴中央社記者,去年已製作東海岸漁廢圖鑑,今年則補足西海岸;在東側有較多的捕撈漁具,西側在澎湖、彰雲嘉南多養殖漁具、竹苗有較多捕撈漁具。
顏寧表示,雖然在台灣本島沿岸有設置如廢棄漁網的回收區,但似乎還沒有保麗龍等浮具用品的統一管理;目前在台南、嘉義有預告希望未來 2、3 年內養殖業禁用保麗龍,並補助使用替代浮具,現在仍在推廣的階段。
顏寧指出,以韓國為例,替換浮具的過程就歷時 10 年,除了補助外,也有研發新式浮具,且長期與漁民開工作坊、進行溝通並了解漁民需求,「這部分台灣的確是慢了許多」。
顏寧說,中國、日本也是牡蠣生產大國,日本是用高強度耐用浮具替換保麗龍;而中國牡蠣養殖產量最大的福建省,自 2018 年宣布打擊保麗龍造成的「白色污染」,預計 2023 年底全數淘汰,換為較耐用的浮球。
海保署表示副署長宋欣真告訴中央社記者,在行政院「向海致敬」計畫中,是跨部會處理海廢問題;未來也會持續與地方政府、在地志工及相關單位合作。
在淨海部分,海保署已成立淨海大聯盟,協助辦理海(漂)底廢棄物清除,截至今年 9 月 30 日,累計召募各類船舶加入「環保艦隊」 4589 艘、潛水愛好者成為「潛海戰將」 2953 名,補助地方政府清除海洋廢棄物 1422 公噸。
另外,海保署委託 9 縣市,其中 6 縣市(基隆市、新北市、桃園市苗栗縣、嘉義縣、高雄市)試辦廢漁網及蚵繩回收再利用、及離島 3 縣市(澎湖縣、金門縣、連江縣)試辦海廢保麗龍再利用。
統計至今年 9 月 30 日已回收廢漁網及蚵繩逾 93 公噸、及處理海廢保麗龍 33 公噸;特別是嘉義縣政府與在地業者台化公司合作,公私協力回收再利用廢蚵繩。
海保署另外也推動海廢再生聯盟,串聯回收再利用業者、製造業者、通路商、金融機構及研究機構等共 29 家,暢通海洋廢棄物去化管道,賦予海洋廢棄物新生命,使海廢變黃金。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