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J 反串被炎上的事情我還蠻訝異的。訝異的是整體局勢的變化,很像是一種寓言。
認識 BJ 已經超過十年了吧,那時候他的 bj26bj 在批兔上也算是名人帳號,經常在戰性別議題跟校園自治的各種事情。他戰的方式就經常語帶嘲諷,但以前 BBS 不就是這樣?高來高去,相互嘲諷,反串也不用註明(看不懂你家的事),最後爭執的人相互不服氣,但旁觀的人都看得很過癮。
後來 FB 出現之後,他又開了反諷的粉專「不新聞.No NEWS」,刻意模仿聯合報的報導方式諷刺時事。不過後來他到媒體工作之後,就停止更新了。
那個時候還沒有什麼網軍側翼等詞彙,大家也不會想這麼深。如果沒看過的人,大概可以想像眼球中央電視台那樣反串到極致,反而使人發笑的方式。
我一直以為反諷是 BJ 的招牌,網路也是個充滿黑色幽默實驗的地方。不過其實我們要反省,過去網路,或者說 BBS 之所以能產生特定的討論文化,是因為圈子非常小,而且多數限於某些精英的同溫層,大家可以肆無忌憚地展演,而對彼此的符號及隱喻都很熟悉。
網路生態大概是在 2011 到 2015 年之間有突破性的轉變。當時智慧型手機爆炸性成長,加上 2012 年 LINE 普及,帶起了新興的網路社群。爆炸的普及率,也就等於不同的階級、群體加入,原本的網路生態被打破與重整,原本的網路原則不再適用。
根據杜奕瑾的說法,2018 年之後,每天申請註冊 PTT 的新帳號是數以千萬計,根本無法管制,所以後來乾脆就停掉新帳號的申請。
也就是說,原本自認為對於網路生態非常熟悉的我們小圈圈,可能都必須承認現在網路生態跟我們想像的不一樣。BJ 的事件大概就是這樣,同樣的語言已經無法繼續操作。所以無論是有人為操控或者單純意外,網路輿論都越來越像是有機實體,會反過來去吞噬「任意」一個使用者。
你不一定要認同 BJ,但一定要意識到利維坦的存在,沒有人置身事外。
二十年前還會有人說這是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但現在資訊爆炸已經等於一個空話,因為資訊原本就是爆炸(FB 無時無刻都在爆炸,所以隔一陣子就要改演算法,防止平台被濫用)。每個人所知所見都不一樣,也就讓網路使用者成為一個個細碎的泡泡。
我們本來以為可以控制資訊,沒想到我們早已被構成了「The Matrix」。但這個世界沒有 Neo,我們要靠自己。
原文出自江昺崙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