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不安的時刻,我們與社會所需要&不需要的事

諾富特大消毒,化學兵噴灑藥劑。 圖片來源:中央社

在公布 180 例確診與提高警戒強度後,從各個 LINE 群組與社群平台連串的資訊中,感受到一股焦慮的情緒不斷蔓延。

對於長期處在個位數確診、生活幾乎未受影響的台灣人來說,這幾天實在不好受。

雖然從近日的趨勢中,大家對於疫情的發展大多心裡已有個底,但當數字真正出來的時候,或許仍會有突然感受到「原來疫情離我這麼近」的緊張,也會因「未知與不確定性」感到有些焦慮。

在越是不安、動盪的時刻,或許我們越要靜下心來,節省能量做自己與社會「真正需要的事」。

綜合幾篇自己覺得挺有收穫的文章資訊,整理以下幾點,供大家一起思考與面對:

「我們不需要的」:

1. 因焦慮而長時間觀看疫情相關訊息,猜測他人感染原因及後續疫情變化:

不安的時候,很想要控制、想要透過「知道更多」而獲得掌控感,這是很正常的情緒反應。然而,長時間暴露於相關訊息中,會讓焦慮不斷累積,猜測或預測不確定的事情,事實上對於「好好過日子」沒有幫助。

圖片來源:Pixabay

當你發現自己忍不住不斷觀看相關新聞,可以讓自己深吸幾口氣、暫停一下,照顧一下自己「真的感到擔心、好想搞清楚狀況的焦慮」情緒,例如:甩甩手腳釋放積在身體的情緒、用好吃的美食安撫一下自己,想想可以做什麼「可控制」的事情。

2. 搶購囤積超過需要的物資與糧食,群聚於賣場中反而增加感染機會:

從國外經驗來看:「就算不幸走到封城這一步,在荷蘭及歐洲其他國家,超市等生活必需用品販賣店並不會因此停業,不需要太過擔心而一窩蜂搶購。」 (註 1)

「物資沒有不夠。因為大家沒去餐廳,反而美國牛肉跟牛奶都過剩倒掉。上個月紐約時報新聞,衛生紙銷量大跌,因為美國人還沒把去年買的衛生紙擦完。」(註 2)

「我 OK,你先買」在這種時候也是挺有用的,避免跟大家一起擠在賣場近距離接觸,也是遠離感染源的好方法。

3. 傳播各種未經證實的防疫偏方,導致誤信偏方而輕忽正確防疫措施,造成防疫破口:

在許多人的親友群組,已經出現「防疫磁片掛在胸前」、「特殊草藥或符咒」增強防疫效果的訊息,但觀看相關照片,也有「掛了磁片或服了草藥」感覺安心,而疏忽同時口罩「戴好戴滿」的狀況,可能造成防疫破口。

我們需要的:

1. 確實做好防疫措施:

「不管確診 10 例還是 1000 例,我們要做的事情其實都是一樣的」,今日疫情公布後,住在美國的友人第一時間如此說道。

疫苗不是無敵星星(註 3),全程戴口罩、勤洗手、東西勤消毒、回家換衣洗澡、少出門,能做的事情就是這樣。

圖片來源:中央社

重要的是不疏忽的心態:

「比起花時間研究感染者足跡,更重要的是把所有可能接觸的人人都視為確診者、把所有外面可能接觸事物都當成可能環境污染」(註 4)

有人認為戴「雙層口罩」可以更顯著預防病毒 (註 5),也有人提出重點應是注意口罩緊密貼合提高保護力,一層口罩正確戴得緊密貼合更重要。(註 5-1)

2. 因應變化,為生活做好安排與準備:

我們每個人都同時具備多重身份,可以預想各個身份、生活層面因應變化可以做的準備,例如 :

  • 工作:確定自己跟公司的遠距工作模式,把相關設備買好。
  • 在家工作:區分出明確的工作、休息、運動區域,在休息區就不要想工作。
  • 運動:YT 有很多瑜珈跟室內有氧影片,每天固定時間運動。
  • 生活:買一些不用盯電腦的娛樂,避免盯電腦時間太長。
  • 幫孩子準備:買作業本、畫畫紙、色紙、科學教具、樂高、小樂器、瑜珈墊、種綠豆,讓小孩每天都要完成固定分量的作業以及運動。
  • 要外送的電話跟菜單:協助在地餐飲運作,幫助服務生不用被平台抽 30%。
  • 心理:心理有狀況,不要撐,不要拿家人出氣,請預約心理諮商。(以上摘要整理自王宏恩-假如大家得待在家幾週,註 2)

3. 理解並照顧自己與身邊人的身心健康,儲備能幫助彼此情緒平穩、安定的方法:

面對疫情擴散,會感到害怕、慌張,會一時難以接受現況不符合預期,想要對他人或社會生氣,都是正常的。

必要時求助,不是沒用、脆弱的表現,而是有力量幫忙自己度過的展現。

了解、認識自己的情緒,幫忙彼此安頓負面情緒,可以參考文章下面「面對疫情,好焦慮怎麼辦?」等圖文的方法。(註 6)

社會所不需要的:

1. 消遣或揶揄感染者行為動機,讓後續確診者因害怕而不敢公布足跡:

「我們的敵人是病毒,不是人」,要消滅的也是病毒、不是人。

在沒有確診之前,他們也是一個人,擁有作為一個人生活上的各種的需求。

留意我們是否因為對於有人成為防疫破口感到焦慮、憂心,而過度將焦慮與不滿的情緒轉為攻擊他人,而失去基本上對人的尊重與理解。

2. 馬上封城、全民普篩,實施最高強度的防疫措施:

陳時中 2021/5/15 行政院記者會發言:

「所謂社區抗疫的強度管制措施,大家都會認為『愈強愈好』,大家心裡都這樣想:『那就把所有場域關掉,疫情就會停下來』,但事實上,把它關起來,疫情也不會完全停下來。任何國家經驗都一樣,抗疫是一個要有相對時間的、有時間的抗疫。強度沒拿捏好,不到那時期就過強,反而會產生抗疫疲乏,導致人民反彈。比方在國外,一開始就連要求戴口罩會有人反彈,所以如果沒辦法形成全民抗疫,任何方法都會失敗,抗疫不是很強就好,要拿捏社會配合度,要站在不讓社會造成大損害下,適度規範。並看發生效果,要看狀況做滾動式調整。」(註 7)

3. 唱衰、散播末日宣言,耗費能量與資源在互相指責與對立衝突上:

許多論壇與平台的文章,已經充斥許多散播唱衰、仇恨相關新聞與言論。

「情緒感受沒有對錯,但情緒反應有恰當與否」,我們可以知道自己真的很擔心、很想生氣、好氣那些不誠實、不自愛的人,可以對疏忽很是不滿。但在這個人人都是自媒體的世代,我們也不能輕忽自己每一個言行對於社會的影響力。

圖片來源:中央社

每一個嚴峻的時刻都是會整體社會的考驗,以社會目前的需要來說,最不欠的就是唱衰。

且說實話,其實我們(包含政府與民眾合力)做的真的不差,以 Yahoo 的全球疫情整理表,182個國家中(扣除2艘郵輪單獨計算),台灣一個擁有 2300 萬人口的國家,即便這幾天的案例增加,仍排在最尾端的172名,排在台灣之後的都是人口數少到不行、名不見經傳的小國。(註 8)

就目前的成績來說,我們真的值得擁有更多信心與安定的力量。

社會所需要的:

1. 大家一起保持警覺但不陷入恐慌,在隔絕傳染源的措施下,盡可能維持好好過生活:

一個安居樂業的社會,最重要就是生活在裡面的每一個人「好好的」。如果每個人「好好的」,加起來就是「好好的」社會。

目前已經有最新的詐騙手法,是假借衛生單位的名義,說你可能與疫情感染源接觸,要回報一些個人資料,別急著回答、不要上當!有疑問鎮定撥打「反詐騙諮詢專線 165」電話。

作為一個公民,在做好防疫之下保持穩定、鎮定,本來該做什麼就做什麼、把日子過好、不要額外增加社會的負擔,就是對於整體社會最好的幫忙。

2. 人民能夠正確理解疫情的發展,不對於疫情懷有不切實際的想像:

社會上有些人對於「+0」有著過度的執著,或期待政府要有一個「特別的措施」可以讓疫情立刻「徹底消失」,以現在的情勢來看,都是過度理想的期待。

圖片來源:中央社

以國外先前的經驗來看:「疫情有潛伏期,所以任何防疫措施都要過一陣子才能確認成效,不會立馬見效。每日確診人數一兩週內還是可能會持續增加,到峰值之後才會下降。因此,這幾天人數如果繼續攀升,是自然現象,不需要失去信心或恐慌。」(註 1)

3. 關注因疫情變化而墜落或陷入困境的人,互相幫忙與照顧:

防疫有其必要性,然而對於許多人來說,墜落與陷入困境僅在頃刻之間。

真的有需要的時候,請協助自己或身邊有需要的人,尋找正式管道的資源度過難關。(註 9,這篇文章的最後詳列了各地方的紓困與急難救助資源,請多參考)

在各種不安與恐慌情緒湧上時,或許我們也都能記得,在有餘裕時,關心一下身邊有可能不小心墜落的親友(不管是經濟上還是身心上),是我們在這個不安的世代,真正能幫上忙的事情。

每個艱難的時刻,都是整體社會共同的課題,單看全民以什麼態度與作為共創歷史。

對於當前的台灣社會,謹誠心許下三願:

  • 一願 所有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平安、健康。
  • 二願 受到疫情波及的人,焦慮與不安得以被漸漸撫平,仍得擁有愛與內心的平靜。
  • 三願 人們能善待彼此,在焦慮與憤怒之際,仍不丟失理解與溫柔。除了病毒,我們都該成為彼此的守護者。

附上文章引用資料來源,幾乎都通篇好文,推薦閱讀:

  • 註 1:來自荷蘭的經驗:在這個階段保持警覺是必要的,但還不需要恐慌
  • 註2:假如大家得待在家幾週,身為在美國被關一年的人的建議
  • 註3:在重災區美國的生活
  • 註4:疫情重災區經驗
  • 註5:美國醫生朋友所寫關於COVID-19的文章
  • 註5-1:不同意見說法
  • 註6:面對疫情好焦慮,怎麼辦?
  • 註7:李明璁臉書頁面
  • 註8:全球疫情最新整理
  • 註9:《娛樂產業勞工要生存 請政府重啟紓困方案》

原文出自 Winnie Ko 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