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Clubhouse爆紅下一步 仰賴內容與健康獲利模式

圖片來源:中央社

Clubhouse 爆紅,從美國燒到台灣,靠著疫情推波助瀾與名人效應成為社群火線話題,而 Clubhouse 該如何避免曇花一現?「內容為王」應是最大關鍵,同時也要有健康的獲利模式支撐長久經營。

網路發展的歷程中,不乏眾多爆紅後被世人遺忘的應用程式,舉凡噗浪( Plurk )、 MSN 、 RC 語音,或是一些交友軟體、直播平台等,都曾經是當紅炸子雞,而 Clubhouse 能否擺脫曇花一現的命運,內容、獲利模式等都是關鍵。

發跡自美國矽谷的 Clubhouse 已宣布完成B輪融資,雖然未透露實際數字,但媒體早已盛傳估值超過 10 億美元,而投資主勢必都在敲碗等待 Clubhouse 的商業策略。

拆解 Clubhouse 權力關係,分別有平台方( Clubhouse )、創作者(名人或網紅)、一般用戶。要滿足各方需求,才能長久經營。

換言之,什麼種類、多少量能的內容會吸引用戶長期駐足?創作者實際的變現能力有多少?平台靠什麼獲利模式維生?受疫情順水推舟的 Clubhouse ,是否會止於解封?這些問題的解答,都將左右 Clubhouse 的命運是可長可久,還是曇花一現。

資深 3C 部落客林小旭表示,目前 Clubhouse 並沒有所謂的獲利機制,創作者還無法直接從這平台上賺到錢,但 Clubhouse 官方已經對外宣布,將開發訂閱制和打賞制,未來也可能會針對「開房間」的等級收取費用。

臺北科技大學互動設計系助理教授韓秉軒觀察,目前 Clubhouse 還屬於封測版本,除了邀請制度的設計,避免人數快速暴增, Clubhouse 單一「房間」也設有人數上限,都是考量伺服器負荷的設計,未來相關問題解決後,也許會有不同的制度和 Android 版本的開發,有利於用戶數規模更加壯大。

Clubhouse 單一「房間」的上限從 5000 人一路擴大,林小旭猜測,等收費模式啟動後,有可能會或限縮人數到 500 到 1000 人,要有更大規模就得付費,也應該會有針對創造者的打賞制度,相信有創意的玩法還有很多,「完全不擔心它的獲利模式」。

不過,觀察在 Clubhouse 勇於分享的名人和創作者,真實能將在 Clubhouse 上的粉絲數換成營收的「變現能力」,其實還有待加強,也因此,目前 Clubhouse 上的創作者多以「吸粉」、宣傳為主,或是導流到其他平台,或置入廣告等等。

林小旭認為, Clubhouse 爆紅後,不排除會面臨和 Facebook 一樣的問題,當創作者的數量過多時,關注度將被大幅稀釋,就像 Facebook 的粉絲團經營,早期就比現在容易得多,也意味著創作者競爭將更激烈,更要各憑本事。

針對內容方面,如果 Clubhouse 上都是漫無目的尬聊,恐怕就很難長期經營下去,資深主持人陶晶瑩對於這個新興的社群媒體給予高度肯定,她說:「我常常聽到含金量很高、專業精闢的言論,自己長了不少知識。」

林小旭也認為, Clubhouse 的「知識性含量」的內容也夠多,他在上頭已經聽了網紅經營、社群經營、廣告投放、創業等多個有興趣的議題,不少講師、意見領袖,把平常需要收費課程搬上來,也有多個專家針對某個主題開講,等於在疫情期間,找到論壇與演講的替代解決方案。

整體而言,「內容為王( content is king )」、名人效應還是 Clubhouse 的重要關鍵,必須吸引用戶願意駐足,甚至掏錢訂閱、打賞,才能形成創作者、平台端在獲利模式的健康生態。

此外,任何社群媒體都有隱私與資安風險,這也是 Clubhouse 爆紅之後需要面對的問題, KPMG 安侯數位智能風險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謝昀澤提醒, Clubhouse 除會要求使用者上傳手機聯絡簿,還會向所有人公開使用者所追蹤的人、追蹤使用者的人及推薦人等原屬於私領域的資訊,且目前沒有可隱藏的設定選項,人際脈絡幾乎無所遁形。

對使用者該如何自保, KPMG 安侯數位智能風險顧問公司創新服務總監林軒宇則建議,進入 Clubhouse 房間前,記得關掉 Clubhouse 對聯絡人的存取設定、決定不再使用 Clubhouse 後,可寫英文信要求客服刪除全部個資等安全措施。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