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藍士博專欄》疫情衝擊與中華民國認同

圖片來源:中央社
  1. 1949 年後的台灣社會,進入「再中國化」的歷程。
  2. 「再中國化」存在白色、紅色與文化三個中國。
  3. 文化中國成為白色、紅色勾結的表面橋樑,實際上是跨兩岸政商資本的共謀與合流。
  4. 與其說台灣認同受到質疑,更值得關注的是被邊緣化的「中華民國」。
  5. 認同,將是我們這個世代一定得面對的抉擇。

因為疫情的關係,最近很多人開始意識到原來 Chinese/China 對我們來說可能不是一個正向的資產。我認為:這也許不是一件壞事,卻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最關鍵的想法,我留在最後再說。

我想先從「中國」說起,1949 年以後的台灣社會,其實重新進入一個「再中國化」的歷程。

一個失去母土的殖民政權,一個在大戰之前也未必完成全面性統合的國家。我們很容易忽略目前我們所以為的「中國」,很大部分其實是再戰後才在台灣被創造的意識與概念。

換言之,我們以為恆久傳承的,其實經常都是建構的、真實的想像物。

從政治想像上來說,戰後的台灣社會存在紅色(社會主義)與白色(三民主義)兩個「對立」的中國。

從文化想像來說,則是中國國民黨在台灣建構了一個內部排他性、選擇性(比如被犧牲的北京話以外的所有語言,儒家以外的其他學說)、狀似中立的文化霸權意識形態——我們熟悉且往往不設防的「文化中國」。

文化中國其實是戰後黨國化的延伸產物,卻讓紅色中國與白色中國之間找到一個得以勾連的橋樑。

於是,當台商伴隨世界資本一起前進中國之際,所謂「同文同種」乃至於「九二共識」,就一步步鬆動了國共之間的對立關係,取而代之的,則是更封建、剝削的,一個跨兩岸的政商集團。

中國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 30 日聲稱,「九二共識」作為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的共同政治基礎,任何人、任何勢力都不可能將「九二共識」翻過去,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如此。
圖片來源:中央社

吃乾抹淨、不吐骨頭還要惺惺作態的那一種。

我想說的是,有著中國認同的朋友,其實是很矛盾與辛苦的。中國國民黨早已被共產黨滲透,但社會主義中國的理想也早就已經消失。

終歸到底,我們還是只能面對「自己」。

台灣人終究還是只能面對台灣,而不是成天把自己想像成民主中國、把自己當成中國的實驗室,期待自己/台灣能夠改變/拯救中國。

或者所謂「經濟靠中國,國防靠美國」之類的說法,與其説是缺乏台灣主體性,更可怕的是在論述中被邊緣化的「中華民國」。

我們自己的問題,是知道自己不是誰不難;難的是那你究竟是誰?為什麼在這裡?又要走到哪裡去?

我們自己怎麼、以及期待別人怎麼稱呼我們,應該會是我這個世代未來一定會面對的抉擇。

而現在只是一切開始的開始。

史明得意門生、228 共生音樂節創辦人藍士博。
芋傳媒資料照片 / 記者簡翊展攝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