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李登輝學」圓桌論壇 深化民主迎向台灣大航海時代400年

李登輝學研討會開幕。圖片來源:中央社

(芋傳媒記者簡翊展報導)前總統李登輝於去年七月逝世,本月 15 日是其 99 歲冥誕,思想坦克舉辦「李登輝學研討會」,邀集學者專家重新梳理李登輝的政治哲學,探究台灣的過去與未來。16 日下午進行圓桌論壇,邀請促轉會主委楊翠、前文化部長鄭麗君、嘉義縣長翁章梁、立委邱顯智以及作家張鐵志,一同分享自己對台灣未來的展望。

思想坦克董事長林佳龍表示,「李登輝」三個字可以代表一個個人,甚至代表一個體制、一個時代,李登輝是台灣三代人的共同交集,李登輝本人也歷經三代統治:日本時代、中華民國威權時代、民主化時代,生命相當豐富,探討李登輝學並非是個人崇拜,而是藉由研究李登輝,了解台灣的過去、窺見台灣的未來。

圓桌論壇的主題為「二十一世紀台灣要到哪裡去」,林佳龍也提出自己的見解,他認為接下來最重要的一年是 2024 年,原因不只是總統大選,1624 年荷蘭人來到台灣,2024 是台灣進入大航海時代第四百年,台灣不只是台灣的台灣,更是世界的台灣,「台灣人的意識如何形成」、「台灣與世界的關係為何」,大家應該透過民主參與建構台灣的內涵。

過去總統蔡英文曾說「勇敢自信,世界同行」,林佳龍指出,過去台灣曾面對國民黨的白色恐怖,現在又面對中國的紅色恐怖,但大家應該有自信,在世界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和定位,以民主手段面對眼前的問題。

思想坦克董事長林佳龍盼眾人藉由研究李登輝的哲學與施政,窺見台灣的未來。
芋傳媒記者簡翊展攝

促轉會主委楊翠形容,轉型正義就像是讓傷口長出花朵,楊翠也細數李登輝在轉型正義中扮演的角色,前總統李登輝是最早去翻動土壤的人之一,也是第一個護持花苗的人,認真回顧過去,才能真正建構未來,歷史傷口真正癒合結痂,才能開出真正的花朵。

「要能更清楚詮釋黑暗的樣子,才能想像未來真正的光明。」

楊翠表示,二十一世紀的台灣應該更勇於追溯回歷史原初,像是韓國有多部談轉型正義的電影,其中《1987 黎明到來的那一天》有一句關鍵詞是「有個人死了,怎麼可以無動於衷」,韓國人不只面對歷史時,更追求成為一個行動者,而近年的《返校》則是說「你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台灣應該更勇敢去面對、追憶過去。

距離荷蘭人 1624 年登陸台灣,已經將近四百年,楊翠說,四百年後的台灣該是什麼樣子,我們應該回朔那個傷痛的開始,看見前輩的血與汗,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是大家的希望,獨立不只是政治層面,也是包含文化主體層面,不只是體制,更要精神上的獨立。

楊翠強調,大家應該繼續追求過去應該做而沒有做到的,讓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讓台灣是世界的台灣。

近期國民黨籍立委蔣萬安提案返還政治受難者財產,引起許多討論,甚至有人形容蔣萬安是「以全民血汗錢為國民黨威權統治擦屁股」,楊翠也在上午受訪時提出自己的看法,她認同應該返還政治受難者財產,以不當黨產進行賠償相當合理。

李登輝出身農經領域,嘉義縣長翁章梁指出,嘉義是個農業大縣,前總統李登輝過去曾提出「八萬農業大軍」的計畫,希望打造能真正以農業為生的「專業農」,但是有些資本主義觀點認為,應該考量比較利益,台灣應該減少農業,也不需有那麼多農地,另外則有一派認為應該要農業自主以保護國家安全。

過去農委會評估了全台灣人口所需熱量,提出台灣應該至少要有 75 萬公頃農地,以確保糧食供應。翁章梁則提出另一種想法,他說,「嘉義縣有 50 萬人口,可以按照同樣的方法算出嘉義縣應該有多少農地,同理台北市 200 萬人口,台北市應該設置的農地面積也算得出來。」

翁章梁建議,實際上嘉義縣是為全台灣負起糧食生產的責任,如果嘉義需要負擔那麼大的糧食生產,那財政分配上,應該也要有這樣的觀念,要投入更多的資源,讓制度與市場更加穩定、完善,李登輝所說的「專業農」才能夠儘早實現。

2015 年時,嘉義縣青農聯誼會只有 108 人,現在已有 1450 人,翁章梁提到,年輕人從農人數越來越多,而他爸爸雖然是農人,卻反對他從事農業,現在家有兩甲地卻沒人種田,在嘉義很多這樣的狀況,只有少數子女繼續從事農業,如果沒有人耕作就只能出租,因此現在從事農業的年輕人,可用的農地比以前還多,農地面積大產能也更大。

翁章梁說,他將持續和中央攜手合作,提供青農更多技術輔導,並照顧那些曾經為台灣打拼過的老農。

嘉義縣長翁章梁期盼能夠實踐李登輝的農業策略。
芋傳媒記者簡翊展攝

李登輝對台灣的貢獻不僅止於政治和經濟,Verse 總編輯張鐵志指出,李登輝飽讀詩書、是個文化人,在總統任內曾經推動整體社區營造,讓本土文化更受重視,是一場文化上的革命。

張鐵志表示,在後解嚴世代,台灣認同成為主流,青年願意回到在地、重視歷史,也具有後物質主義的意識,拚經濟並非第一優先,大家追求更多公共參與、公平正義,也開始重視美學和文化創作。

不過,文化認同改變的態勢並非不可逆,張鐵志說,2018 年出現韓流,其實是一種舊價值的反撲,韓流的內涵包括:威權、大中華、經濟至上,這使台灣陷入新舊世代的價值對決,2020 年的大選,代表新世代的勝利,但文化持續改革仍是重要的,「文化是國家的靈魂與生活方式,文化也能讓觀光、經濟加值,對外也是一種品牌,能讓世界認識台灣」。

時代力量立委邱顯智透露,1996 年李登輝當選總統當時,他才大學一年級,宿舍室友邀他一起去競選總部看熱鬧,看到人山人海、外國媒體聚集,他才意識到這是一個很重大的事件,「台灣人能夠自己投出自己的總統,這是很不簡單的一件事」。

而邱顯智的阿公擔任過台籍日本兵,他提到,阿公日常習慣講日語,但平時沈默寡言、對政治冷漠,直到李登輝上任後,阿公開始轉性,越來越活潑、敢討論事情,李登輝經歷過日本時代、威權時代,是一個歷史的縮影。

談到對台灣未來的願景,邱顯智過去長期投入冤獄救援行動,他認為,大家應該持續努力,不該讓個別的台灣人成為落單的台灣人,應該建構社會連帶性,讓每個角落的台灣人都不是孤單的。

前文化部長鄭麗君在圓桌論壇提出台灣未來的三個展望。
芋傳媒記者簡翊展攝

前文化部長鄭麗君出身野百合學運,她透露,在三一八學運發生後她感到非常震撼,反思自己過去從學生運動到當時成為國會議員,結果竟然還需要學生衝入國會,代表代議制再次失靈,社會以三一八運動回應了「兩岸」、「民主制度」以及「經濟矛盾」的三合一問題。

台灣民主化至今三十年,鄭麗君認為有幾件事情應該持續前進:

  1. 修憲
  2. 公投
  3. 婚姻平權
  4. 能源轉型
  5. 轉型正義

修憲議題上,鄭麗君認為,應再推動人權憲章,讓第三代人權與永續發展完整入憲;至於公投,公投法修法後,2018 年才首度投出有結果的公投,她則說,那是一個討論品質相當差的公投,台灣需要更好的公共思辨文化,今年又會有公投,能不能成熟討論、負責任地做出決定,這是民主的試煉。

鄭麗君提到,同婚合法化僅是平權的第一步,性別主流化必須進入更大的體系去落實;同理,在能源轉型上,未來核電歸零之後,輸配電系統、綠色產業與建築法規的轉型才正要開始;而在轉型正義工程中,最困難的是社會對話工程,不只修復過去不正義,還要重建當代民主社會人權觀,這樣民主體制才會健康。

另外,針對台灣未來展望,鄭麗君提出三個面向,首先是建立「社會暖實力」,讓社會溫暖起來,壯大整個共同體,每個人都能追求希望感;再者,要發展「人的軟實力」,推動教育、文化、科技發展,以軟實力應對社會變遷,打造具有公共福祉的數位社會;最後是「永續發展」,追求能源自主的綠色社會,回應氣候與環境變遷,一切治理都要思考下一代永續發展的可能性。

鄭麗君表示,李登輝曾說「二次民主化」,意即體制再民主化、公民踴躍參與,讓民主社群不斷往前走,大家應重新反思治理體系,用更民主的方式,讓大家一起來發展,使每個人都能追求自己的自由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