擎天崗野化水牛3國家公園設立目地是保護棲地與生態,盡量避免人為干擾環境;無主野化水牛是野地自然形成族群,現又面臨特殊氣候需干預,突顯出生態保護與人為介入的權衡兩難。
野化水牛該不該有「飼主」,是處理擎天崗水牛第一道難題。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陽管處)發言人張順發受訪時說,無主野化水牛是在野地自然形成的族群,但有學者認為,野牛曾受過人類圈養、不是野生動物,只是具備適應野地的條件。
然從現實生態面看,擎天崗的水牛確實「野性」十足。以此前立法院長游錫堃兩度上山探視水牛為例,原以為牛隻會乖乖待在牛棚裡,當一行人抵達時,卻看見牛隻緩步邁出牛棚,慢慢往山坡上走,行動根本不受控制。
陽管處保育巡查員何仁慈無奈地說,假如自己是餵養者,當然可以驅使水牛,但野化水牛具攻擊性,要任意遷移很困難;陽管處後來商請有養牛經驗的當地耆老幫忙,了解牛脾氣、較不會觸怒水牛。
何仁慈解釋,陽明山有3個牛群,分別在擎天崗、頂山石梯嶺與磺嘴山,這些牛已經存活在此好幾世代、變成無主的野化水牛;如果要碰觸牛隻時,他們也會擔心牛隻是否有傳染病,或是因為牛的動作而受傷。
張順發受訪時說,目前以人力巡查得知的訊息,在頂山石梯嶺至少有 17 頭野牛在活動;擎天崗地區有牛棚裡的2頭牛、竹篙山的 13 頭牛,還有2頭牛跑到平等里;磺嘴山則因為步道少,尚未觀察到牛群蹤跡。
野化水牛的管理難處,還包括不像圈養水牛可以一拉就走,野地環境的移動也不如平地方便,更加大了管理的困境。
何仁慈說,遷移牛隻是項大工程,強行將繩子綁在水牛身上只會引來抗拒,以之前跑到平等里的牛為例,必須請台大獸醫團隊先評估牛的身高體重後施打鎮定劑,等牛昏昏欲睡,找來載運大型動物的廠商,將牛帶到籠子裡、以吊車搬上貨車,一路運回國家公園,再用吊車把牛送下車,一趟下來,人力、時間、金錢都所費不貲。
在擎天崗遊客服務中心的何姓志工說,牛已經在陽明山野化許久、甚至可能比國家公園的歷史還久,硬要圈養可能也不好;但牛群也會繁殖,從去年春天開始,誕生了5隻小牛,每年都有水牛自然死亡,只是去年底情況特別嚴重,志工們也覺得非常難過。
何姓志工也替陽管處澄清,有時候遊客到擎天崗卻看不到水牛,並非水牛發生問題,可能是牛隻剛好躲起來休息、不希望受到干擾;就像在這次事件發生前,如果太陽太大,水牛也會懂得找尋陰涼處、涼快一下。
陽管處長劉培東說,野外環境嚴苛,例如山豬等野外動物,脂肪量一定比較少,肌肉量也會流失,或產生營養不良的狀況。陽管處並非牧牛者,而是負責生態管理,在遊客與水牛棲地中取得平衡,但還是要去思考未來更完善的配套措施。
但劉培東也補充,雖然陽管處希望能盡快了解牛隻活動情況,但礙於天氣因素,包括土地泥濘、起大霧都造成影響,而且牛會躲在人力難以抵達的背風位置,讓觀察與掌握水牛的動向變得更困難;等未來天氣好轉時,會啟動空拍機、大規模觀察水牛的活動情形。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