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李筱峰專欄》慶祝台灣「光復節」,所為何來?

圖片來源:取自 李筱峰教授專頁

中國政協主席汪洋最近說:「不容許光復的台灣分裂出去!」

中國全國政協主席汪洋。
圖片來源:中央社

把戰後的台灣說成「光復」,我們又再次嚐到惡果。

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很喜歡「台灣光復節」,因為這樣可以明確表示台灣是被中國光復的,完全符合他們的政治意識型態。

然而歷史的真實是什麼?容我從兩個層次來說明。其一,台灣是被中華民國光復的嗎?其二,在所謂「光復」之後,台灣人的生活與處境有「光復」嗎?

先解答第一個問題。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投降,結束二次大戰。日本投降,到底是向誰投降?是單獨向中華民國投降嗎?每次談到這個問題,我就立刻聯想起下面這張珍貴的歷史照片,它提供我們歷歷史證。

圖片來源:取自 李筱峰教授專頁

這個場景,是當年(1945年)10 月 10 日在台北公會堂(今天中山堂)舉行第一次「雙十節」會場,我們很清楚地看到典禮台上,掛著英、中、美、蘇四國的國旗。幹嘛「雙十節」還要掛出四國國旗,因為 15 天後,在同一場地要舉行受降典禮,同樣要掛著這四面國旗。

按 1945 年 4 月 25 日起,盟國在美國舊金山召開聯合國國際組織會議,6 月 25 日終於通過以美、英、中、蘇之提案為基礎起草的聯合國憲章,聯合國終於成型。所以這四個國家是聯合國的催生國,在受降典禮上面掛著這四個國家國旗,即充分說明,日本是向聯合國投降的,從軍事的意義看,是向盟軍投降。據悉,受降典禮現場除了四國國旗之外,還掛有一面很大的聯合國旗子,而且會場牆上還掛有四國元首(中國的蔣介石、美國總統杜魯門、英國國王、蘇聯總理史大林)的肖像。這種佈置,再次說明,日本終戰的投降不是單獨向中國投降,而是向聯合國盟軍投降。

聯合國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將軍於日本正式表明投降後,發布聯合國第一號命令:「在中國(東三省除外)、台灣與越南北緯 16 度以北地區之日本全部陸海空軍應向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介石將軍投降。」所謂中國戰區,指的是盟軍的中國戰區,這是就軍事意義來說的。台灣就在這種情況下,由蔣介石指派何應欽將軍、何應欽再指派陳儀來台接受投降,所以,陳儀其實是代表盟軍受降。雖然當時號稱「台灣光復」,但就其實質,是一次過渡時期的暫時軍事接管,並非因此就確定戰後台灣與澎湖的領土歸屬。領土的轉承歸屬,須待當事的雙方所簽訂的國際條約(後來的對日和約)才算數。

雖然當時對台灣的接管,在本質上是聯合國盟軍最高當局委派中國戰區的最高統帥蔣介石派人接管,但就國際默契上,大抵認為等正式訂定對日和約之後,台灣當然是由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誰也沒有料到,後來中華民國政府還來不及和日本完成正式簽訂和約手續,就被中共推翻,逃離原來中華民國領土,退到地位有待國際條約來確定的台灣,而埋下後來所謂「台灣地位未定」的爭議。

無怪乎,1949 年初,國民黨政權在大陸上正準備敗逃之際,盟軍統帥麥克阿瑟表示:「台灣現在還不是中國正式的領土,因此南京垮台後,中共不能進入台灣,美國將協助台灣人獨立,並將提交聯合國決定。」(1949 年 1 月 19 日香港大公報東京航訊),同時美國警告國民黨:「盟軍總部對台灣仍有任務,故南京可遷都廣州,不能遷台灣。」(1949 年 1 月 19 日路透社南京電)。

除了台灣地位問題之外,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所謂「光復」之後台灣人的生活與處境。

二次大戰結束後,台灣人民以中國各省找不到的熱情,迎接心目中的「祖國」。但是「光復」後不久,台灣人民即開始嚐受「光復」的苦果──在「台灣行政長官公署」的新殖民體制下,中國人壟斷權位、牽親引戚、茍且循私,外行領導內行,「接收」變成「劫收」,官場貪污腐化之風,讓台灣人民開了五十年未開之眼界;在經濟方面,厲行全面的統制經濟,台灣的財富受到有系統的掠奪,米糧短缺,物價暴漲,失業人口激增,生產力大降,戰後第一年的生產指數,竟不及戰前的一半,台灣人享受到比戰前更民不聊生的果實;社會上,盜賊橫行,軍憲紀律敗壞,欺民擾民,作威作福,一派土匪作風。戰後第一年的刑事案件,竟是戰前的 28 倍之多;連日治時代許多早已絕跡的流行瘟疫,也統統「光復」了。

總之,有人形容這場「光復」,使台灣倒退了三、四十年。

所謂「國家恩惠情分深長」是何等地諷刺,那真是該讓我們「不能忘,長思量」啊!

1946 年 10 月 22 日《民報》的社論以〈迎迓蔣主席蒞台〉為題,卻道出台灣人的心情:「光復以來,已經過一年餘,因由祖國移來不少的壞習氣,加之貪污案情續出,而且有以征服者之對待被征服者的優越的態度,使台胞們發生了極大的憤懣與不快,甚至有生起悲觀,放棄了對於將來的希望。」六天之後的十月廿八日,該報社論〈要預防年底的危機〉一文中更不客氣指出:「由內地來的同胞,常結黨成群,各處搶奪財物。」

台灣經過一年四個月的蹂躪,民心日漸流失,怨聲載道。終於在 1947 年爆發二二八事件,引來一場腥風血雨的屠殺,蒙受難以彌補的損失。

圖片:恐怖的檢查,作者黃榮燦

二二八事件爆發的一個月後,上海的一家週刊《時與文》刊出下面這張漫畫(作者張文元),漫畫的題目叫做「勝利之『果』」。

圖片來源:取自 李筱峰教授專頁

這張漫畫,可以說將二二八事件的根本原因「一筆畫破」了。台灣這顆新鮮的小蘋果,在戰後(所謂「光復」後),受到旁邊偌大爛蘋果的爛蟲的蠹蝕。這張漫畫,如果從台灣的立場來看,應該也可以取名叫做「『光復』之果」。好在這幅漫畫不是台灣本地畫的,否則又要被扣上製造族群對立的帽子。

在二二八事件中,香港《青年知識》雜誌,刊出了一篇評論,替台灣說話:「不幸的是,我們的『接收』官員們都是一群帶有強烈掠奪性的親戚同鄉等關係結合成的封建集團,他們以『新征服者』的姿態出現,用元朝對待南人一樣的態度,對待台灣同胞。他們又從內地帶來了『執法者違法』的精神,營私舞弊,劫收中飽,腐蝕台灣的政治經濟。同時更受獨裁和內戰的影響,征糧征實征兵,接二連三加重台灣同胞的負擔,台灣人民察覺到他們所歡迎的人,很快地便踐踏到他們的頭上,使他們透不過氣來,他們埋怨地說:『盟國對日本的懲罰,不過投落了兩顆原子彈,可是對台灣卻是來了一群貪官污吏。』他們對於『新征服者』,正如農夫對於蝗蟲一樣的憎恨⋯⋯

一八九五年日本的『接收』,台灣人所得到的,是殖民地的『法治』,可是一九四五年中國的『接收』,台灣人卻又得到『無法無天』的統治⋯⋯」

(史堅,〈台灣的災難〉,載香港《青年知識》廿期,1947.3.16)

事件後,有良心的中國記者唐賢龍也在《台灣事變內幕記》一書中,這樣指出:「自從國內的很多人員接管以後,便搶的搶、偷的偷、賣的賣、轉移的轉移、走私的走私,把在國內『劫收』時那一套毛病,統統都搬到了台灣⋯⋯(中略)台灣在日本統治時代,本來確已進入『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法治境界,但自『劫收』官光顧台灣以後,台灣便彷彿一池澄清的秋水忽然讓無數個巨大的石子,給擾亂得混沌不清。」

回顧這段所謂的「光復」,是如此的苦澀。「光復節」簡直成為「光復劫」!

從以上的史實來看,所謂「台灣光復節」實在「光復」得很曖昧。建立屬於台灣全體住民的新國家,比慶祝曖昧的「光復節」要來得有意義多了。

原文出自李筱峰教授專頁,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