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防治武漢肺炎傲視國際,未來更可能領先世衛和先進大國,領先5年根除C肝。但專家提醒,台灣C肝篩檢治療仍有瓶頸,政府提供 45 至 79 歲成人的肝炎普篩,應多利用。
今年諾貝爾生醫獎獎落發現新型肝炎病毒(早期稱為非A非B肝炎病毒)、透過分子生物學技術加以確認為C型肝炎病毒並發展檢測工具;了解C肝病毒致病機轉並促成體外培養病毒有助新型口服抗病毒藥物開發的3名科學家阿特爾( Harvey J. Alter )、賀頓( Michael Houghton )及萊斯( Charles M. Rice )。
諾貝爾獎頒給研究C肝病毒的專家,台灣學者也與有榮焉。因肝病是台灣的國病,B肝和C肝病友眾多,台灣醫師致力收集臨床資料、想要研究治療方法幫助病人,相關臨床檢體資料也曾送往美國,為賀頓團隊研發C肝篩劑助攻。
台灣C肝研究權威、台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表示,當諾貝爾獎得主賀頓在 1989 年選殖出C肝病毒且發展檢驗方法,已故的台大教授陳定信當時將台灣收集到的 300 多個檢體送到美國,用第一代C抗體檢測試劑檢驗,想釐清台灣人是否有C肝感染。
答案當然毋庸置疑,陳定信當時根據篩檢結果提出台灣第一篇C肝流行病學的報告,發現台灣非A非B型肝炎中,近9成都是C肝。在國際知道C肝病毒不久之際,台灣的研究就已經跟上國際腳步。
後續包含高嘉宏在內的許多學者,透過流行病學研究,釐清C肝病毒傳播樣態,配偶、藥癮者、接受輸血者都是可能的高風險群。據此擬定防治策略,捐血者也必須篩檢C肝抗體,當時台灣的抗體篩劑由中研院院士陳培哲研發、台灣廠商自製,也蔚為美談。
高嘉宏說,現在C肝有口服抗病毒藥物可治療,但在過往只有干擾素可用的年代,台灣學者也有諸多貢獻。他們的研究發現,肝炎病人基因型不同,對干擾素合併雷巴威林反應不同;也發現如果病人治療一個月時就測不到病毒,治療時間就可以縮短一半。
台灣C肝病毒基因型以第一型和第二型為主,高嘉宏表示,研究發現,如果病毒量愈高,以後產生肝癌風險愈高。陳定信團隊在 1990 年代就開始做臨床試驗,發現用干擾素合併雷巴威林,可大幅提高C肝治癒率到4成,比單用干擾素的6%高了7倍,從 1996 年開始成為治療C肝的標準指引,台灣的研究也影響全世界的治療準則。
C肝不像B肝一樣有疫苗可預防,但高嘉宏說,有新型口服抗病毒藥物,C肝病人可被治癒。台灣在 2017 年開始由政府提供經費,讓病人使用新型口服抗病毒藥物,截至今年8月,已經有超過 10 萬人接受治療,不僅安全性高且治療成功率達 98 %。病人只要確定感染C肝、任何肝纖維化狀態包含肝硬化或非代償肝硬化都可以治療。
高嘉宏說,世界衛生組織( WHO )的目標是在 2030 年消除慢性病毒性肝炎,但根據調查,有8成的會員國自承「不太可能達標」,且許多會員國沒有國家級防治計畫、沒有特別預算支應,政府和民間也欠缺相互合作。
高嘉宏說,他近日與英國、美國、法國學者合寫一篇文章登載於自然系列的期刊(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國外專家都沒有自信可在 2030 年根除C肝;只有台灣,政府有決心、有預算,也有國家級計畫使政府與民間攜手合作,可望在 2025 年就消除C肝,超越世衛,成了繼台灣防範 2019 冠狀病毒疾病佳績後,另一個傲視國際的成就。
台灣約有 40 萬名C肝病人,高嘉宏表示,台灣的C肝治療步入困境,因目前醫師手上的病人大多已經接受治療,必須設法找出還不知道自身感染的人,以及鼓勵已知感染但不願治療的病人接受治療。
高嘉宏說,國健署今年9月已經放寬B肝、C肝篩檢限制,年齡 45 歲至 79 歲民眾終身可接受一次篩檢,形同肝炎的普篩。民眾可多利用,若得知感染也不用慌,現在都有好的治療藥物可以幫忙。
少數民眾認為,感染肝炎病毒,身體好像也沒不適、治療意願偏低;高嘉宏提醒,長期肝臟發炎會增加肝硬化和肝細胞癌風險,若自我健康意識不足,容易輕忽,家屬可成為良好的提醒者,鼓勵家中長輩接受有效安全的治療。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