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生存的台北如何成為觀光的台北?

2020 年 7 月 1 日起,西門捷運廣場全面禁止吸菸。圖片來源:中央社

台北,或說台灣的城市有沒有發展觀光的條件?或許,想邀人作客前,得先打掃好家裡,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有一次,看到網友斬釘截鐵地發表了一段觀點後,讓我沉吟再三:「台北只適合工作生活,沒有作為一個觀光都市的條件。」

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市政府總愛在捷運站等公共場所強力放送著觀光宣傳的影片;而近年「城市行銷」也成為一門顯學,各縣市無不用文史(即便平常很愛自燃古蹟)、自然資源(即便平常很愛挖山倒廢土)包裝自己的旅遊能量。而作為首善之都的台北當然不會落於人後。在這樣鋪天蓋地的宣傳下,似乎越來越多人認為台北的確是個風貌多元、兼具傳統與現代、受歡迎的國際性旅遊之都。因此,當有人特意提出一個與慣見相反的論調後,不免讓人思考:難不成真的被其點出了一個沒人看見的結構性問題?

之前臉書流行著一個,各自發表對各縣市印象的活動。當時我是這樣書寫我印象中的台北(市):「理應是文化首都可是文資一直被毀、作為 concrete jungle 又沒有東京的現代感。」細數各「第一世界」,日本都市最井然有序、韓國也有派頭、新興中東油元城市極盡奢華、美國城市有現代感(除貧民區),而歐洲則維持精美的古典風貌。

我想今天的討論也不必僅聚焦在台北一城,而比較會是整個台灣共有的問題。排除第三世界國家,台灣的城市的確是少見的,經濟發達程度高、但市容品質近乎慘不忍睹;近日的新聞更佐證了這一看法:韓國觀光客大嘆台灣市容像貧民窟;更進一步表示如果不考慮人均收入,完全就是落後國家,甚至不如泰國。如果說除卻美好的自然景色,整潔的人文景觀也是吸引觀光的要素;那台灣的市容便應該來好好檢討一番。

行人友善

第一個可以放進來的反而不是外觀,而是「行的方便」。台灣的城市對行人友善嗎?上上下下、塞滿機車的騎樓、凹凸不平的磁磚、不時凸出的變電箱⋯⋯甚至為了裝潮還要再塞個腳踏車道。很難想像如果連作為路人都不能有「行的尊嚴」,那怎麼會有人想遠道而來觀光。雖然遠道而來體驗一種混亂的生活方式也不是不行、搞不好還很有異國風情;但把落後混亂當作自己的觀光招牌,總不是一種光彩的做法。

建築物外觀

再者就是檢討房屋外觀髒污、違建頂加處處、電線暴露零散。其實約莫三十年前的老照片顯示:這些公寓商辦甫落成時,即便式樣單調,至少外牆都乾淨潔白;所以真的不太確定是材質問題、加上台灣氣候潮濕導致屋子維持不易折舊快,還是人為的忽視造成。但台灣確實不太有會為外觀重新開一筆花費的文化,通常都用在室內的裝潢了;也因此可以看到很多商家即便承租下一棟有古典外觀的老屋,仍採取一個方便的做法:那就是用立面廣告看板包起來。整個文化氛圍是會影響個體決策的:當一排街上都是採取隨便的做法、就你一棟整理漂漂亮亮有美感的在那邊,也顯突兀。

招牌文化

再者,我欲從招牌文化去談更深層的問題。今天我要開間店,我愛弄個綠色的招牌就照我高興弄、才不會去考慮跟隔壁的紅色還是藍色招牌並排在一起搭不搭—我想這是我們的生活裡很常見、很普遍的決策心態;實際上,台灣的招牌就是有這樣的問題:不僅僅是五顏六色,更是把各種放在一起會過度濃烈的深藍、深紅、燈光刺激的白色招牌通通並陳在一起,這樣就無法達成一個視覺上舒服的和諧性。

公共領域

但招牌只是表象,更重要的是形成這樣招牌文化背後的機制。正如前述,在我們的生活文化裡,裝修自己的環境領域時,很少會去考量到一個公共、整體性,除非是消極地避免違反某法規;也就是說,我們的文化裡,在做決策時仍是以各自的家戶為單位去做考量,不存在一個「公共性領域」的觀念。

從這個角度看:一個僅以各家戶為最小單位、不存在公共意識的生活/思考方式,跟古代皇權社會相去不遠;因為那個情境也是小老百姓各自過好自己的生活,天高皇帝遠的事情老子管不著、不要被官府找麻煩就很好,自然產生不了什麼「為公」的意識。如果到了現在仍舊如此,這樣子還稱得上是一個「民主的社會」嗎?「民主」的概念看似強調個人權利;但很弔詭的,民主正建立在人民必須具備公共意識而能成立—否則就是由萬能大政府插手進來。從招牌一事,就能看到背後的文化如何影響我們視覺可見的景觀。

在地人選擇什麼樣的生活方式、是選擇用維護還是不維護作為自己面對周遭環境的心態,都會在觀光這件事上,完整地呈現在來訪的遊客面前。所謂觀光一事,也就是保存生活底蘊,給來者去細細品味一個不一樣的、優質的生活體驗;前頭所謂台北不適合觀光、僅適合工作生活的論調,或許也是奠基於此:不必梳洗打扮的生活於內的確是輕鬆自在無比;可是若要呈現出一個清爽、體面的外在風範,那就不是關起門來邋遢生活可以辦到的了。

雖然說觀光這件事的本質,有點是讓外來者施以「凝視」的眼光—任憑己身喜好從自己角度觀看所到之處、並隨己所欲投射個人情感,而不真正在意其本性本質—因此為了滿足外來者觀看慾而濃妝豔抹地打扮,也絕對不是一件健康的事情;但以台灣/台北的狀況而言,透過市民公共意識的培養、來讓公共性的市容更加整潔、宜居,更大的意義或許不在對外呈現出何等體面、有面子的樣貌—而是將自身生活環境用一個更整潔舒適,而自尊自重的方式呈現。

 

本篇文章作者為高士傑,經營「筆是文人的武士刀」痞客邦部落格,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畢。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