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成癮會有身心負面影響甚至增加遊戲消費。國衛院今天發表全球第一套手機遊戲成癮評估量表,只要回答4個問題,若得分超過 10 分以上,就需要注意成癮風險。
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助研究員級主治醫師林煜軒上午在記者會指出,網路是每個人生活所需,近年已不再討論網路成癮,而是關注手機遊戲成癮議題。判斷成癮的主要因素包括過度沉迷產生負面影響、耐受性(愈玩愈久才能滿足)和戒斷症狀(不玩就感覺不安),都跟傳統的成癮行為很類似。
林煜軒、心理師潘元健、馬偕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邱于峻研究團隊發展全球第一套智慧型手機遊戲成癮評估量表( Problematic Mobile Gaming Questionnaire , PMGQ ),量表共分為標準版(共 12 題)與簡式版(共4題)兩種版本。這套自陳式評估量表將提供手機使用者針對最近3個月接觸手機遊戲的情形進行自我評估。
研究發現,若是簡式版本的得分高於 10 分以上,就需要注意可能有手機遊戲成癮的情形。研究成果刊登於 2019 年 10 月國際網路心理學頂尖期刊「網路心理學、行為與社群網路」(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
簡易版有4個題目,每項敘述可選擇1(極不符合)到4分(非常符合),若總得分 10 分以上,就需要謹慎評估是否過度沉迷手機遊戲。
題目包含「我曾因長時間玩手機遊戲而眼睛酸澀、肌肉痠痛,或有其他身體不適」;「我常常原本沒有打算玩手機遊戲,卻會忍不住拿起手機來玩一下」;「在過去3個月裡,我感覺需要更常玩手機遊戲,或玩更久的時間才覺得我玩夠了」;「如果不能玩手機遊戲,我會覺得靜不下心,感到很煩躁」。
林煜軒研究團隊針對全國1萬 775 名國小四年級到高中三年級的學生做大規模調查,當中的 113 名高中生由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進行診斷性會談,以驗證手機遊戲成癮量表與專業人士評估結果的一致性。
研究結果發現,屬於手機成癮情形的使用者,除了使用手機的時間明顯較長以外,在手機遊戲的消費意願也跟著提高。
研究進一步發現,在不同年齡層的學生中,手機遊戲的消費意願呈現明顯的差別,國小學童為 21 .4%,國中生為 36 .3%,而高中生則高達 42 .2%,都明顯高於一般學生的手機遊戲消費情形,值得家長與師長關注。
林煜軒說,要判斷使用者是否有手機遊戲成癮的跡象,除了以手機使用時間判斷外,使用者是否出現成癮的典型反應也是評估的重要指標。
林煜軒建議,民眾可以運用評估量表來提早發現手機遊戲成癮的潛在族群,同時搭配由研究團隊自行研發的手機程式「 Know Addiction 」來瞭解手機使用時間的具體情形,並透過該程式的自動提醒功能,讓使用者進行手機使用的健康管理,建立良好的手機使用習慣。
若孩子喜歡玩手機遊戲,林煜軒表示,如果有成癮風險,可尋求醫師或心理師協助;家長也必須注意,除了遊戲外,有沒有提供孩子其他娛樂的選擇。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