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今天在「新冠病毒政策對應研討會」提到,備戰疫情下半場,台灣有 5 大挑戰,包括如何取得有效的疫苗和治療藥物等。
由台灣經濟學會、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陽明大學防疫科學研究中心合辦的「新冠病毒政策對應研討會」上午在台北舉行,張上淳受邀以「台灣防疫的經驗與省思」為題,回顧 COVID-19 ( 2019 年冠狀病毒疾病,俗稱武漢肺炎)疫情爆發以來的重大事件與關鍵決策。
張上淳提到台灣目前面臨 5 大挑戰,包括全球疫情仍非常嚴峻,如何逐步解除邊境管制與世界各國來往,如何在防疫與恢復各種活動之間取得平衡,如何避免第二波疫情發生,以及如何取得有效的疫苗及治療藥物。
其中快速取得足量有效的疫苗和藥物,是張上淳認為接下來疫情防堵的關鍵。他會後接受媒體聯訪補充,目前國際疫苗實驗已有相當不錯的進展,國內也有一些進度,預計 8 月進到第一期臨床實驗,雖然不是立刻可以得到,但還是可以期待。
張上淳說,面對所謂的「下半場」,如果有疫苗接種,能讓疫情不會像之前那麼嚴重。至於是不是有第二波疫情,台灣目前還是採「阻絕於境外」的圍堵政策,但同時也備有「減災」的作為,萬一真的有疫情進來,盡量讓衝擊降到最低,減少感染人數。
在研討會中,學者問及台灣確診數字較低,是否與沒有普篩有關。張上淳表示,無症狀感染者沒被篩檢到的可能性確實存在,但站在防疫立場,總會有人有症狀,不會完全沒有警訊。目前的經驗可知,藉由接觸者的追蹤採檢,多數都是驗不到病毒,可見台灣不是因篩檢少,才使個案數字少,而是台灣有相當信心,不需花太大的資源,就可把疫情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
對於近來日本、泰國篩檢到從台灣出境者有感染的狀況,張上淳解釋,日本案例是可判陰、可判陽的狀況,台灣將其接觸者都篩檢一遍,目前都沒有查到病毒;泰國案例也是檢測出弱陽性,接觸者到目前為止也都沒有查到病毒,「只能說人家判陽,我們尊重,我們會做所有該做的調查和檢驗。」
會後接受媒體聯訪,張上淳再補充,檢驗出弱陽性的狀況,在科學上應該要再次檢驗,確定是不是真的陽性。泰國的案例並不是那麼確定,一開始泰方說此人除了腹瀉外沒有其他症狀,後來台灣疾病管制署聯絡到本人,卻被告知曾出現發燒,因此目前到底是否是真的陽性,是在台灣還是其他地方得到,都還無法確定。
另外,被問到台灣確診者的住院期較長,張上淳解釋,國際上連續兩採陰就出院,台灣採較高標準,三採陰才能出院。許多住院者都不是重症,進醫院兩、三天後就沒有症狀了,時間拉得長,主要是為了隔離。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