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法國解除封鎖首日,路上人車不多,多數人佩戴口罩。中央社記者訪問民眾,受訪者很高興重獲自由,卻擔心第二波疫情。有人特別提及台灣防疫,並稱讚台灣的民主與勇氣。
在 55 天的禁足令後,政府自今日起逐漸解封,民眾總算可以自由出門,不限時間、理由,也不需填寫外出單。非大型賣場的店家也恢復營業,但餐廳和咖啡廳仍關閉,需等 6 月初進一步評估再行復業。
解封首日氣溫驟降,巴黎接近中午時僅攝氏7度。街頭人車沒有想像中多,街上行人幾乎都戴口罩,情況大致平靜。部分商家如 Zara (颯拉)與法雅客( Fnac )開店前門口出現人龍,迫不及待等待店家重新開張。
鮑琳( Pauline )和麗芙( Liv )兩人解封首日相約見面。麗芙表示,很高興能看到人群和親友,能出來的感覺很不錯,兩個月的封鎖開始讓人覺得漫長。鮑琳則說禁足期間雖然也過得不錯,但她感覺被強制關在家,現在重獲自由感覺很好。
鮑琳和麗芙說,雖然社交距離的措施讓人有些沮喪,但若沒有這些規定,情況就會更糟,更多人喪命,「因此設下這些規定,而民眾也遵守是很重要的」。
雖然大致滿意法國抗疫行動,但兩人提到媒體上各種不同消息來源及假新聞讓人憂心。麗芙說:「因為我們也不知道病毒的真正資訊,所以一定會有一些錯誤訊息,初期的一些假設後來也都被推翻。」她們擔心在秋冬會有第二波疫情來襲,認為在疫苗發明之前,必須學會和病毒共存。
法國規定搭乘大眾交通強制佩戴口罩,違者開罰 135 歐元(約新台幣 4353 元)。為保持大眾運輸內的社交距離,巴黎地區搭乘上下班尖峰時刻的班次,必須要有雇主或相關證明。解封第一天,除 13 號線與郊區B線上班時間旅客過多外,整日交通大致順暢。
受訪者塞巴斯提安( Sebastian )說,解封第一天看到地鐵乘客都戴上口罩,讓人覺得很安心。他對政府的抗疫措施還算滿意,「因為死亡人數已下降至 150 以下」。但他擔心解禁之後,會有反升的趨勢,究竟政府的解禁措施是否有效,還要看之後的數字。
另一位受訪者醫療助理蘿絲( Rose )覺得解封首日感覺很好,「感覺遠距工作運行得不錯,因為公眾運輸人不多,目前狀況都不錯」。
對於政府措施,她覺得有不少矛盾之處,例如關閉人們可以分散距離的海邊,卻同時開放學校和地下鐵,而且有些地鐵線還爆滿。「在這場危機中,有太多前後矛盾的言論,我們感覺被操控,很多事情都不知道,沒人清楚真相是什麼」。
對於第二波疫情,她認為人們很容易遺忘,當民眾覺得一切都回復正常,很快就會故態復萌。她希望人們能記取教訓,改變生活方式,例如減少過多車輛、過度消費、濫捕濫伐、海洋垃圾等。
2019 冠狀病毒疾病( COVID-19 )疫情當前,有受訪者提到台灣抗疫的表現,並稱讚台灣對抗中國的勇氣。
法律系退休教授馬丁( Martin )在訪問中首先表示,很高興終於能到羅浮宮附近散步,且今天路上人車不多,令人愜意。
他認為法國政府的反應雖然稍慢,但還算可以接受,「政治決策面對很多不確定性,我覺得還算可以接受,所以我不會批評政府,他們盡力了」。不過,他說,唯有療養院的狀況例外,政府沒有即時反應,讓療養院缺乏口罩與篩檢試劑。
他說:「我們應該參考台灣和韓國,更常戴口罩。6 個月前當我看到日本、中國遊客戴口罩,我認為他們太過誇張,現在我想,他們才是對的。」
問及疫情帶來的影響,馬丁說,其中一點是讓法國了解外包的產業可能太多了,「我們都依賴中國和印度,應該要讓生產線回歸,但這就會面臨成本上升的後果。」
記者接著問台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 WHO )的訴求,馬丁說:「當然,我覺得這是必要的,但中國有龐大的影響力,因此部份地緣政治和現實主義的決策對台灣相對不利。」
最後他說:「台灣是民主政體,中國不是,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二大強權,顯然對台灣而言情況令人擔憂。國際組織不斷孤立這個符合民主價值的國家,這很可怕,也很危險。我認為台灣人都知道隔壁鄰居是如何的危險。某種程度而言,我很敬佩台灣,因為你們展現了勇氣。」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