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2 月非洲蝗蟲擴散至亞洲,近日第二波蟲災規模擴大 20 倍。防檢局今天表示,聯合國糧農組織最新警報已請非洲中部、東部展開防治,初判蝗災來台機率不大,會持續關注監控。
今年 2 月中旬,非洲蝗蟲到達巴基斯坦、印度,逼近中國。今天外電報導,非洲正面臨新一波蝗災,規模約是前一波的 20 倍,部分東非地區已淪陷,恐陷數百萬人於飢荒。有農民聲稱,蝗災比武漢肺炎疫情更具毀滅性。
農委會防檢局副局長鄒慧娟接受電話訪問指出,此為沙漠飛蝗,又稱沙漠蝗蟲(desert locust)為直翅目、蝗科,主要危害穀類作物,發生在每年降雨量少於 200 毫米的非洲、中東及西南亞的半乾旱及乾旱沙漠,涵蓋衣索比亞、肯亞及印度等約 30 國,迄今未到過台灣。
她說,聯合國很重視沙漠飛蝗疫情,成立疫情通報系統,資訊提供聯合國糧農組織(FAO)進行分析,今年 3 月下旬大範圍降雨,下過雨土壤會變得鬆鬆的,有利卵莢下到土壤裡,未來幾個月,東非、葉門東部及伊朗南部的蝗蟲數量可能增加,即所謂「先澇後旱,螞蚱連天」。
她並說,FAO已就這些蝗災發生區域發布蝗災指數,首先是西部區域(包含中西非區域國家)為「平靜」。
至中部地區(衣索比亞、肯亞、科威特、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 10 多國)跟東部區域(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的蝗災指數是「威脅」,即應啟動防治;不過非洲雖有 9 國成立基金進行防治,因常欠款,防治較難以到位。
由於沙漠飛蝗可隨氣流飛行,以每小時 16 到 19 公里的速度長時間飛行而受關注。她說明,非洲蝗災地區仍維持在非洲、中東及西南亞的半乾旱及乾旱沙漠,這次 FAO 發布最新警訊以來,防檢局初判到達台灣的機率不大,但仍持續關注,也啟動國內的植物疫情監測系統,加強田間巡查及通報,若發現即啟動防治。
另外,防檢局補充,文獻資料記載,曾有條背土蝗出現在澎湖,每隔 15 到 18 年即大發生一次。以往僅受條背土蝗危害,但是 1996 年大發生時進行蝗蟲種類調查,發現除了條背土蝗,還有小稻蝗、尖頭蝗等,其中以條背土蝗為主,有篩選防治藥劑供農民應用。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