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梵斷交 70 年後,雙方外長昨天在德國的歷史性會晤引起關注。教廷本就常與越南等非邦交國舉行高峰會,但中國過去堅持僅能在「一中原則」前提下與國際對話,此次「破例」與仍承認中華民國的教廷舉行外長級會晤,相當罕見。
熟悉中梵關係學者表示,這項突破顯示教宗方濟各對中國的軟性外交奏效,過去阻礙中梵互動的兩塊鐵板是「主教任命權」和「教廷承認台灣」, 2018 年中梵協議使中國承認教宗對中國主教的最後任命權,現在看來教廷與台灣建交的事實,也已不構成中梵官式對話的障礙,若此作法能成為國際慣例,將開啟兩岸在國際獲得「雙重承認」的可能性。
從雙方昨天發布新聞的時間點與措辭,可見教廷視此次會晤為繼中梵外交部次長簽署主教任命協議之後,另一次敲開中國對話大門的重大事件,也為傳聞今年九月即將到期的中梵主教任命臨時性協議,帶來續約或轉為正式的契機。
相對地,中國當局近期因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俗稱武漢肺炎)失控導致國內外政治壓力夾攻,此次中國外長王毅出席慕尼黑安全會議,主要目標是宣傳中國抗疫成果,爭取教廷支持是整體外交戰略的一環,因此中國發布與教廷會晤的新聞稿當中,主軸皆擺在強調教廷對中國對抗疫情的肯定。
對照雙方宣傳的時間點,教廷新聞室是在昨天晚間約 9 時發布新聞,並在第一時間供稿給美聯社、路透社等各大媒體,中國外交部則延至晚間約 11 時才在官網貼出新聞稿。
此外,中國外交部還在新聞稿標題特別強調,王毅是「應約」會晤教廷外長蓋拉格(Paul Gallagher)。王毅昨天一連與德國總統、奧地利總理、伊朗外長、加拿大外長等舉行多場雙邊會議,中方對所有會晤都強調是雙向「會見」,只有與教廷的會晤,中方在標題凸顯是被動應約。
熟悉外交事務學者認為,中方與教廷展開官式互動的措詞雖仍謹慎,但已可嗅到開放與彈性的氣氛,過去中國外長與非邦交國外長正式見面的場景,應該就是宣布與台灣斷交的時候,雙方聲明也通常必出現「承認一個中國原則」等字眼,梵蒂岡因具有特殊國際角色,因此雙方外長聲明能繞過政治,聚焦在宗教事務、醫療、人權等議題,具有創新與正面意義。
外交學者表示,許多對立國家都在國際獲得雙重承認,例如以前的東西德,及現在的南北韓、南北蘇丹等,正如王毅在慕尼黑演講強調的病毒無國界,固守傳統主權國家思維,已無法因應多變的全球化挑戰,中國政府若能以更開放務實的態度正視台灣問題,將有助區域穩定與全球和平。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