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一個編輯對從政前吳怡農之觀察:非常認真執著堅持,樂於接受意見

芋傳媒資料照片 / 記者賴品瑀攝

以下是我所知道的吳怡農。

2017 年 1 月,那時我回到八旗沒多久,有一個在媒體與政府都待過朋友我向我推薦吳怡農,說他寫了很多關於台灣國防軍事的文章,可以考慮找他出書。

那時候我不認識他,又不懂軍事,於是就問了一位在政府部門待過的前輩。很巧,他們有合作過。他給吳怡農的評價是:「吳怡農非常認真」、「他先前寫過一篇很棒的講軍售案、工業合作的文章,我光聽他在研究這個問題,就至少有近二年」。

這位推薦吳給出版社的朋友則是說:「吳怡農這人,非常認真執著堅持,不過學養也很好,溝通起來算不錯。」

不過這位朋友後來又說,吳這個人有點無趣,像是「唐僧」。此地無銀補充一下,上述兩位都是男性。

雖然有朋友的推薦,但畢竟我自己不懂軍事,又有別的書系要經營,只好割愛。但我總覺得有點可惜,畢竟台灣真的太少關注軍事國防的人,何況是有能力投書被《紐約時報》刊登的人。

但總之就是沒幫吳怡農出書,也沒接洽。

又過了一年多,2018 年底,一位常幫來訪的美國官員作口譯的朋友突然來問我,他們有一群朋友有一個計畫,想要聽聽編輯的建議,於是找了我一起去開會。

他們的計畫是,美國官方與民間的研究單位產出了很多關於台灣、中國、兩岸、軍事國防、資訊安全等等非常精闢的研究報告,台灣自己的研究未必有種深度,非常值得推廣給一般人知道。但這都是英文的,所以他們希望自己把這些報告翻譯成中文,然後看用什麼方式能予以普及,推廣給台灣大眾。

原本我以為有很大一群人,結果後來其實好像也只有三四位,其中一位就是吳怡農。

然後有一天我就跟他、還有我朋友一起開會了。地點在重慶南路上的星巴克二樓。

那天會議沒有留下什麼太深的印象。對他們的計畫也不是太清楚,因為還沒有看到實體的東西。只記得他是一個很客氣的人,就事論事,不講廢話,人在政府高層,但很低調,沒有架子。

但讓我很感動、敬佩的是這件事本身:這世界上居然有會想聽一個「編輯」的建議的人,而他不僅不是要出書的作者,甚至還不是出版業的人?!但我自己也知道,這大概就是在美國受過一流訓練的人會有的專業態度。

不過說真的,搞得我有點惶恐,很怕自己不但幫不上忙,還耽誤了人家的時間。

但幸好他們沒有。

後來我陸續看到他們自己翻譯好的文章了。那可不是一群吃飽閒著的人隨手翻譯的文章,裡面都是各種外交、軍事術語的論文等級的文章,而且他們已經翻譯了大概上萬字。我幫我那位翻譯朋友看過他翻的作品,給了一些建議(其實根本不需要我,他都翻得非常好)。

朋友還說吳怡農跟他共三個人翻了一本 George Mason 大學的研究報告,吳怡農還另外採訪作者寫了一篇六千字的訪問稿,他們想要我幫忙做濃縮摘要。但那時候已經四五月,我得準備《重返天安門》的出版與作者來台事宜,於是沒再主動聯絡我朋友。他們也沒再聯絡我,估計是可能那時候他已經要準備參選了。

第二次遇到吳怡農就是今年六月底在葛來儀帶了一群年輕的美國學者、記者訪問的餐會上。吳怡農是當晚的主持人,穿針引線讓許多台灣人分享他們對台中關係的看法,也回應美國人的提問。

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亞洲事務資深顧問葛來儀。
圖片來源:中央社

吳怡農英文很好,如果讓他用英文來辯論或發表政見的話,說不定能比用中文好。不過這對他來說當然也沒什麼。

他宣布參選、開始競選活動之後,我有次有機會與他的助理吃飯。他的助理一直跟我抱怨他有兩大「缺點」。

第一是他很反對拿外表來做文章。任何希望他穿得更性感一點、露一點肌肉的建議,都會被嚴厲反對,甚至會惹他生氣。

第二是他很反對攻擊對手。他會說蔣萬安也很好啊,沒什麼好攻擊他的,我們就各自發揮所長,做君子之爭。

我沒有特別追蹤他個人的動態,所以不知道這幾個月來他是否有「改進」。

之後的事情大概別人都比我更清楚了。

其實他下週會不會選上我沒那麼關切,反正他就是一個很認真、踏實的人。

當然若能在立院可能會有更大的決策影響力,但若能作一個幕僚、學者、或是行政官員,我相信他一定也會能持續對國家有貢獻。

還有就是,很後悔沒幫他出書。不然現在應該是每位農婦手上都一本、兩本、三本吧。

原文出自王家軒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相關文章: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