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保險業資產規模目前已高達 29 兆元,其中,海外投資卻高達 17.7 兆,學者分析,保險公司因長年吸收保戶資金,為了彌補利差損,將錢拿去海外投資,產生高財務槓桿風險,未來將面臨增資問題。
台灣保險滲透度為世界第一,保發中心統計,至 9 月底止,保險業資產規模已高達 29 兆元,淨值僅有 1 兆 8576 億元,不再創歷史新高並出現下滑,且比率明顯偏低;其中, 29 兆元總資產中的海外投資餘額高達 17 兆 7178 億元。
淡江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副教授郝充仁表示,保險公司過去早期利用高預定利率保單吸引保戶,「當初都買 20 年的長年期保單,保險公司承諾給 6 %、 7 % 利率,總不能到後來打折扣」。
為了降低長年累積的保單資金成本,郝充仁說,保險公司趁這幾年利率下滑,推出類定存的儲蓄保單,但又因為國內投資標的報酬率太低,只能把錢拿去海外投資股票、債券,賺取更高的報酬,彌補利差損。
而海外投資比重增加,也讓責任準備金累積愈來愈多,但這屬於保險公司的負債,為了維持一定的財務安全性,自有資本也應等比例增加,郝充仁說,「不過總資產規模 30 兆,相當於總體就要增資 1.5 兆,保險公司哪有那麼多錢,最後就會產生財務高槓桿風險。」
一位壽險公司主管表示,壽險業投資海外比重高,反映出資產負債期限配置失衡的問題, 2017 年壽險業負債面的平均存續期間約 20 至 25 年,而資產面的投資平均存續期間約 8 至 10 年,保險業必須優化資產負債結構,以避免流動性風險。
因此,金管會才會祭出多項新政策,包括嚴控保險業海外投資比重、提高壽險保障門檻、宣告利率平穩機制與淨值比等進行全面管理;而國際大環境變化快速,也讓保險業 2020 年將面臨更多挑戰。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