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波灣戰後一手扶植伊拉克 如今暴動示威美卻袖手

圖片來源:Pixabay / 作者:Etereuti

美國 2003 年入侵伊拉克,推翻海珊政權後駐軍十數萬、協助制訂法律並與新領袖抱團,一手扶植美式體制的伊拉克;如今伊拉克深陷血腥示威,華府卻置身事外。

法新社指出,美國在伊拉克遭逢關鍵轉折點時明顯袖手旁觀,清楚凸顯美國利益與影響力自 2003 年入侵伊拉克後消褪的程度;當初美國帶頭入侵伊拉克,雖推翻海珊政權,卻給什葉派為主的鄰邦伊朗開啟介入伊拉克的大門。

美國入侵後,有效地打破並重建伊拉克,引入一批新的政治菁英階級,並與之打造密切私交。美國還為伊拉克訓練新軍,在 2011 年撤軍前,尖峰時一度部署超過 17 萬美軍於當地。

美軍協助伊拉克擊敗極端聖戰分子, 2017 年庫德族獨立公投、 2018 伊拉克國會大選及內閣改組,美國都與伊拉克密切共事。

但如今,在首都巴格達與南部什葉派人口眾多的地區,示威者要求大改造伊拉克現行的美式體制時,美國卻相對保持克制,只發過 6 篇聲明譴責暴力,吝於展現外交力量幫伊拉克解決危機。自從 10 月 1 日示威爆發以來,已有超過 330 人喪生。

事實上,伊拉克與美方官員都表示,白宮與伊拉克總理辦公室間的關係已降到 2003 年以來冰點。他們指稱白宮已至少 3 次推遲雙邊會談,因為美國對伊拉克總理馬蒂(Adel Abdel Mahdi)不願與伊朗劃清界線感到光火。

華府智庫「中東研究所」(MEI)專家、 2004 到 2006 及 2008 到 2010 年在美國駐伊拉克大使館擔任過外交官的福特(Robert Ford)表示,有部分原因是伊拉克已羽翼漸豐,且當地美軍人數已大不如前,「單從這方面來看,就知道美國對當地的興趣已減」。

福特表示,不像先前的美國政府,目前伊拉克官員與川普政府間沒有革命情感,「我不覺得川普總統會拿起電話打給馬蒂,並仰仗舊日並肩合作培養出的情感或當面會談」。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