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媒報導,中國科學家研究非洲豬瘟病毒取得重要進展,為防治非洲豬瘟的新型疫苗開發創造條件,但並未表示距離開發出非洲豬瘟疫苗還有多遠的路。
人民日報日前報導,中國的科學家團隊成功分離中國生豬生產中發現的非洲豬瘟病毒流行株,採用冷凍電鏡單顆粒三維重構的方法,首次解析了非洲豬瘟病毒全顆粒的三維結構,為防治非洲豬瘟的新型疫苗開發創造條件。
非洲豬瘟是由非洲豬瘟病毒引起的家豬、野豬的一種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動物傳染病,所有品種和年齡的豬均可感染,發病率和死亡率可達 100 %。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饒子和、王祥喜團隊和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步志高團隊聯合多個大學和研究單位,去年 12 月開始對非洲豬瘟病毒顆粒和相關抗原分子展開多方面的研究。
這項成果發表在今年 10 月的國際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該研究闡明非洲豬瘟病毒獨有的 5 層(外膜、衣殼、雙層內膜、核心殼層和基因組)結構特徵,包含 3 萬餘種蛋白質亞基,組裝成直徑約為 280 奈米的球形顆粒,是目前解析近原子分辨率結構的最大病毒顆粒。
同時,該研究新鑒定出非洲豬瘟病毒多種結構蛋白,闡述了結構蛋白複雜的排列方式和相互作用模式,提出了非洲豬瘟病毒可能的組裝機制。報導稱,這為開發效果佳、安全性高的新型非洲豬瘟疫苗奠定了堅實基礎。
目前全世界還沒有有效的非洲豬瘟疫苗。調查報導媒體財新網 11 日刊文指出,由於中國的非洲豬瘟疫情兇猛,地下疫苗開始在業內流行,這些疫苗打了之後,有的有效,有的反而導致豬隻身亡和母豬流產,造成更多損失。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