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憶馬悅然 中國學者:他推廣兩岸文學作品不遺餘力

漢學家馬悅然。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 作者 : Frankie Fouganthin

著名漢學家馬悅然瑞典時間 17 日辭世。曾與他有過交往的中國文學學者陳思和說,馬悅然對於中國文學的誠懇和熱情令人印象深刻,他對翻譯和推廣兩岸的文學作品不遺餘力。

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陳思和今天接受記者採訪,回顧與馬悅然的互動並評價馬悅然對中國文學的貢獻。他首先說了一個跟台灣詩人羅門有關的故事。

1996 年,陳思和和作家余華等人到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開會,期間受邀到馬悅然的家裡。聊天時得知馬悅然正在翻譯一本台灣的詩選,有瘂弦、商禽等詩人的作品,「我提醒他,台灣還有一位詩人叫羅門,很優秀的」,馬悅然立刻記下他的名字。

過兩天,陳思和回到上海,寫信給羅門,要他寄詩集給馬悅然參考,豈知馬悅然已早他一步,透過聯合報聯繫上羅門。

陳思和以此為例,說馬悅然這樣一個忙碌的諾貝爾文學獎評委、又是享有崇高地位的漢學家,「未必要理我」,但卻把這樣的事放在心上,而且動作很快。

陳思和說,從這件事便能看出馬悅然非常誠懇、認真,他對中國文學、台灣文學的推薦不遺餘力,充滿了熱情,希望讓世界知道這些作品。

2005 年,陳思和擔任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及「上海文學」雜誌的主編,邀請馬悅然夫婦到復旦作客。期間馬悅然講了兩次關於漢詩的課,「他自己朗誦,講得好極了」。馬悅然用漢語寫下的短篇小說,還刊登在「上海文學」。

法籍華裔作家高行健 2000 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當時在復旦的演講上,曾有學生問馬悅然,為什麼中國人沒有得到諾貝爾文學獎。馬悅然回答:「諾貝爾文學獎從來不問哪一個國家應該得獎,只考慮好作品有沒有得獎。」

陳思和解釋,馬悅然對中國文學一往情深,但這樣的表述,更明確了諾貝爾文學獎的範疇。

馬悅然是諾貝爾文學獎評委裡唯一一位精通中文的人,在華人的「諾獎情結」下,他曾多次對媒體表示,中國有很多好的文學作品,但沒有足夠多的翻譯讓海外認識。

陳思和說,馬悅然對於中國文學走進世界有很大貢獻,畢竟諾貝爾文學獎受到舉世矚目,馬悅然對中國文學的推薦是舉足輕重的。

曾有另一名瑞典的諾獎評委告訴陳思和,第一個進入諾貝爾文學獎入圍的中國作家是 1988 年的沈從文,但同年 5 月沈從文過世,此事就沒有再進行下去。

不管是沈從文、高行健、還是 2012 年獲獎的莫言,陳思和說,這一定都是馬悅然推薦的。馬悅然將沈從文的「邊城」、高行健的「靈山」翻譯成瑞典文,對於莫言的獲獎也做了很多努力。

記者曾在 2008 年底透過書面訪問馬悅然,問他如何看待諾貝爾文學獎終身評委這份工作,內容刊在 2009 年 2 月的「全球中央」雜誌。

當時馬悅然回覆:「作為瑞典學院的院士,閱讀文學著作是我的義務。這義務常常叫我很快樂,有時候我對我該讀的書沒有多大的興趣,可是非讀不可。」

馬悅然 1924 年出生於瑞典, 1946 年隨瑞典漢學家高本漢學習中文,兩年後到四川調查方言,第一任妻子陳寧祖是四川人。

他曾說中文是他的第二母語,四川是他的第二故鄉,後來他也成為台灣的女婿,第二任妻子是曾任報社記者的陳文芬。 2019 年 10 月 17 日馬悅然在瑞典過世,享壽 95 歲。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