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學期前往中國,擔任交換學生半年。這期間遇到中國七十周年國慶,更早之前校內學生積極籌備國慶事務,包含舞蹈彩排及走位等,且當天熬夜守候在電視前觀看國慶開幕,為祖國慶祝,看出全國上下在這一刻都是無比光榮的。相較之下臺灣年輕一輩對於國慶則相當無感。背後原因跟教育所形成的政治認同感有很大的關連性。
課程的設計
台灣的教育中,教師發表特定的政治立場及意識型態通常會被學生或家長批評及受限制。在中國灌輸愛國思想最好的地點則是大學教育,在修課上全中國大學生皆須修習毛澤東概論課程,就是俗稱的「政治課程」。其中重點內容講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就是「毛澤東思想加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來增加學生對於中國共產黨的認識以及中國發展之理論,以及政治思想的灌輸。
除此之外,在臺灣近年教官逐漸退出校園,來減少校園的權威人物。而在中國剛進入大學的新生,則必須接受為期三個禮拜的軍訓課程,由軍方人物帶領從每天早上七點至晚上九點,學習基本的軍隊步伐、國歌練場、舞蹈教學,更深一層來講目的則是培育愛國主義精神、增加團體凝聚力,其中不妨還有服從權威。
教師的權威性
當然從課程及軍訓內容本身無法成為政治認同的來源,其重點還是在於中國教育模式當中,對於老師權威性的鞏固。
只要教師的權威足以形成,老師在對於學生的教育,就容易形成一套國家要求的政治認同感。
像是香港事件中,每一個老師都在台上侃侃而談香港暴徒的行徑以及香港警察的委屈,而學生也會自然地去接受這些資訊。
交換期間深刻瞭解中國學生對於老師的尊敬程度大於臺灣許多,其中包含相信老師的專業度,認為老師講的都是真實沒有錯誤的。其中原因可能來自從小中國教育是非常填鴨式的教育模式,而只要在填鴨的過程中找到標準答案,備受老師肯定時,學生就會去認同自己的想法,並且對自己產生自信。交換過程中發現學生會積極透過課本的內容,來回答問題進而獲得老師的認同,我想這就是一案例。
媒體的全民教育
當然,除了有完整的愛國主義教育課程、具備權威性的教師外,還需要一個統一的媒體窗口,媒體是接受外界訊息的重要來源,來讓這一切論述都正當化,從交友圈、學習圈的訊息都一致,這是一種全民教育的手法。是如果不翻牆到外面的世界,則難以瞭解反面評價。中國交換期間,觀看北京地鐵新聞、訂閱百度新聞、當地月刊雜誌,全部都是香港警察被打掉一顆牙齒的新聞,以及黃智賢上節目仿佛上戰場的論述基調。
從香港事件舉例,目前中國官方媒體及各電視台至今尚未沒有報導港人的五大訴求以及有兩百萬人上街頭的事實,而政府可以直接決定何謂重要新聞、何謂次要新聞,掌控著大眾接受訊息的內容。
看出中國官方態度可以透過統一的媒體訊息傳送,讓媒體成為思考灌輸的管道之一。
總結
這樣從課程設計、教師權威、媒體控管三種模式出發,確實容易灌輸一個完整的統一思想。
成為一個完整的中國人,需要具備著政府要求的舉動及政治思想,對於中國而言這樣可以獲得更安穩的社會。
身在台灣的我們,面對著台獨、紅統、中華民國派等不同聲音,可以看出兩種截然不同的差異。當然,這樣的差異也許無法絕對判斷對錯,只是在價值的選擇上有所差異,
但我們則要去思考及判斷,哪一種是我們渴望的生活方式,因為我們是這個時代上,能夠去選擇的一群臺灣人。
相關文章: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