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達成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但相較美國總統川普表示中國將採購美國農產品,中國官媒新華社通稿對此卻隻字不提;部分中國網媒也僅選擇性推播「美國暫緩 15 日對中國加徵關稅」的有利消息。
第 13 輪中美高級別磋商 10 日至 11 日在華盛頓舉行,川普今天宣布,美中已達成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他說,中國方面同意採購 400 億至 500 億美元美國農產品,美中雙方也就貨幣與匯率議題達成共識。
但新華社美東時間 11 日發自華盛頓的通稿均未具體提及前述內容,僅稱雙方在農業、智慧財產權保護、匯率、金融服務、擴大貿易合作、技術轉讓、爭端解決等領域取得「實質性」進展。
除了新華社似有意避免提及令外界感覺中方居下風的訊息外,中國網媒今日頭條也選擇推播「美國暫緩 15 日對中國加徵關稅」的有利消息。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國際銳評雖提到此輪貿易談判觸及的農產品、貨幣匯率問題,但均以對中利多、中美互利雙贏的角度呈現,且也沒說中國承諾購買美國農產品的實際金額。
國際銳評表示,中美在農業領域互補性很強,展開農業貿易符合雙方共同利益。中國每年有 90 %左右的大豆依賴進口,近期豬肉價格上漲壓力較大,自美採購一定數量大豆、豬肉等農產品,既有助於解決美方對中美貿易差額的關切,也有利於填補國內需求缺口和保持合理的市場價格,促進國內產業結構升級。
至於匯率問題,國際銳評稱,中方多次在國際場合表示堅持市場決定的匯率制度,不搞競爭性貶值,不將匯率用於競爭性目的,也不會將匯率作為工具來應對貿易爭端等外部擾動。這與美方的關切一致,在這一問題上取得實質性進展,有助繼續推進其他議題的談判。
前述新華社報導還另外提到,雙方在兩國元首重要共識指導下,就共同關心的經貿問題進行了「坦誠、高效、建設性」的討論。
其中,所謂「坦承、高效、建設性」,這些表面看似正向的詞彙,卻可能另有涵義。
中國政府人士先前向南華早報解讀時指出,「坦誠意味著討論激烈,高效意味著對話很短,建設性意味著雙方間仍有很大鴻溝」。
具中國官媒背景的微信公眾號「陶然筆記」在分析第 13 輪中美經貿談判結果時也指,「有進展、但不必過於樂觀」,「打打談談、邊打邊談」仍可能成為常態。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