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竹市有兩個議題引發網路上熱烈討論,一件是「彩虹媽媽」志工團體進入校園進行課程輔導時疑似有宗教活動,另一件是 9 月 30 日米塔颱風來襲時,新竹市政府並未比照周邊縣市也宣布停班停課。
這兩個議題都引發熱議,也有很多意見挺有道理。但在我看來,
核心問題其實無關對錯,而是:政府該管得多,還是要管得少?
「彩虹媽媽」的爭議,是其在國中國小的課餘時間進行輔導時,所使用的教材、輔導內容疑似宣揚宗教理念、並且反對多元成家。於是,有家長向議員反映,希望新竹市政府可以「統一審核」志工團體的教材、「決定」哪些團體可進入校園。但市政府的態度卻是希望由「各校」與家長會、教師「共同討論」後,再決定要不要讓志工團體進入校園。
米塔颱風的停班停課爭議,則是中央氣象局發佈米塔的陸上颱風警報後,北台灣區域從基隆到新竹縣的縣市都宣布第二天(9 月 30 日)要停班停課,但新竹市卻決定正常上班上課,一片譁然。很多人認為颱風停班停課要有統一的 SOP(標準作業流程),不能再由各縣市政府自行決定,甚至認為新竹縣、新竹市之間應該要形成協調機制(所謂「大新竹生活圈」),避免縣市對於颱風假不同調而造成生活上的不便。
這兩個議題都有類似的討論模式:現狀是各單位自行決定,但是發生爭議時就有意見認為應該由要有 SOP 或是政府強力介入。
進一步說,其實可以引伸到,政府角色應該是管得多、無所不在的「大政府」,還是要管得少、把自主空間釋放給各團體的「小政府」?
「大政府」真的好嗎?「小政府」真的比較自由有彈性嗎?
首先,政府並沒有太多資源能回到以往「大政府」的角色。政府要能管得多、管得好,就要有相對應的增加預算、人力。市政府要對國中小的課輔志工團體設立管理 SOP、甚至強力監管,就要提高查驗次數、查核機制,這些都需要行政成本;行政院如果要對颱風放假有更強力的管理,就要相對應的增加公務員人數、投入更多的氣象預報資源。但是目前民意對於加稅、增加公務員的人數,並沒有太多的共識。這是「大政府」的難處,但除了資源有限之外,還應該討論的是「自由性」。
台灣社會的各團體對於「捍衛自己立場」越來越不退縮,這些多元意見表達,也就是所謂「眾聲喧嘩」,最終會形成不同意見之間的制衡機制。以往,只要倡議團體勇於表達意見、聲量夠大,通常就能主導輿論、影響政策,但是在核電、同性婚姻、死刑存廢等議題後,聲量已不是主導民意的主要因素。
施政走向不完全是多數民意決,政黨的政治理想及價值判斷反而能主導改革方向。當跟公民社會有效連結之後,政府大小已經不是施政效能的絕對指標。
台灣人民其實蠻習慣於目前的自主、政府少量介入的現況,一旦民眾發現政府、其他團體藉著「要求政府介入」 的邏輯,開始這個也要管理、那個也要管理時,可能全盤接受嗎?會不會反而開始討厭這個「大政府」?
身為一個樂觀的自由派,我相信政治終究還是要在民間保有自主性的狀況下才能順暢運作。盲從短暫激進聲量大的激烈份子相對容易,堅持以自我節制的方式謹慎操縱國家機器來求取合理的最大效益,這當中才是真正考驗政治智慧跟政治能力。
(註1)新竹市政府目前仍堅持由「各校」自行審核決定彩虹媽媽入校與否。
(註2) 9/30 當日新竹市無雨風也不大,之前湧入的超大量網路批評留言,一夕潮退。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