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黃宗玄專欄》國家認同怎麼教?希望兒童合唱團告訴你!

希望兒童合唱團。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因應全球化加速及國際社會劇烈變動,教育部研擬完成「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 2.0」草案,把「國家認同」增列為「學校本位國際教育計畫(SIEP)」的必要項目,預計從明年開始,全國各高中職及國中小近 4000 校,均會依照自己學校的特色推動,將有 200 多萬名中小學生受惠。

這項變革,對台灣來說,是跨出了巨大的一步。其中關鍵在於:

  1. 長期以來,台灣沒有完整的國家論述,使得國家意識薄弱;
  2. 台灣人對我是誰?我來自哪裡?我是什麼人?我想告訴世界什麼?總是缺乏想像,導致精神貧乏與視野空洞;
  3. 囿限的中國視角史觀,大大阻礙了台灣接軌國際的潛能。

因此,「國家認同」指標的重要意義在於,將台灣與土地之間的連結找回來!

台灣人對土地具有疏離感,是不爭的事實。相信許多老一輩的會喟嘆:「台灣人都知道長江、黃河發源自哪裡,經由哪些省分,流到了哪條海洋。然而,卻對身處在台灣的濁水溪、大肚山、曾文溪,充滿了陌生。」其實,這是長期殖民教育下的悲哀。殖民者藉由抹去受殖民者對這片土地的記憶,來達到統治的方便,也間接改變了台灣人看世界的價值觀,而成為沒有根的人。

當然,這樣說或許太過抽象。不過,舉「希望兒童合唱團」當作例子,就容易理解多了!希望兒童合唱團最初成立的初衷,就是希望藉著音樂陪伴,讓孩子對自己的文化與未來更有自信,創團團員的 4 個孩子今年要升學考大學,4 個孩子分別考上了國立大學的民族音樂系、特殊教育系、會計系及社工系,這種「希望」工程沒辦法立竿見影,但改變正在一點一點發生。

其實,追根究底,是因為原鄉部落普遍存在隔代教養、經濟弱勢家庭,在缺乏照顧、課業輔導下,影響了未來的就業及目標,進而陷入貧窮的惡性循環。然而,在希望合唱團執行長蔡義方與各界支持下,孩子們長年放棄課後及例假日休閒、犧牲家庭聚會,在其他同齡孩子們放鬆玩樂時,一遍又一遍的在長治交流道旁的小教室裡反覆練唱。

圖片來源:中央社

原鄉部落,本應是位處劣勢的地位。但,經由「希望兒童合唱團」讓原民中小學,發展出自己獨具的特色。這樣的珍貴資產,不僅只是屏東的寶藏,更是台灣的奇蹟,甚至是世界的公共財!孩子們透過唱自己的歌,讓更多人認識台灣這塊土地與文化。原本為出國比賽經費所苦的希望兒童合唱團,今年在聯邦銀行號召民眾發動捐款下,得以順利出國比賽,「讓世界聽見台灣!」

也許,屏東希望兒童合唱團正用著緩慢的步伐,逐步加深台灣孩子們對國家認同的深刻。在這段過程中,音樂彷彿就是最好的觸媒,去建立起台灣人對「我的存在」的認同。藉由音樂,找到自信;也在各界大加幫助的鼓舞下,將台灣音樂,躍上國際舞台。更在今年七月於德國「2019 勃拉姆斯國際合唱音樂節暨合唱比賽」,在兒童組、民謠組、聖樂組 3 個組別比賽中都拿下金獎,其中兒童組更獲得金獎第 1 名,這是歷年最好的成績!

希望兒童合唱團,為台灣的國家認同,做出了最棒的詮釋。台灣要走向國際,永遠要記得將「台灣最好的東西」帶出來。恰似,執行長蔡義方表示:「無論到哪裡比賽,表演曲目中一定會有一首台灣民謠、一首排灣古謠,這是台灣很重要的文化資產。」或許,長期以來,台灣並不是沒有文化,而是看輕了自己的文化,不願意做更多的扎根與保存工作,使得台灣人投機和自卑的海島性格,主導了幾世紀以來,台灣人的命運。然而,今日我們不能再將命運掌握在他人手中,國家認同會是我們俯身擁抱土地母親的最後一哩路,台灣人務必謹記!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