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記者賴品瑀報導)20 日「2019 第三屆新能源國際論壇」由副總統陳建仁、經濟部部長沈榮津與丹麥風電之父 Henrik Stiesdal 等人揭開序幕,這次的討論聚焦在離岸風電在台灣發展的潛力。Henrik Stiesdal 表示,台灣的先天條件、政府明確且透明的國產化政策,都是讓台灣足以成為亞太新能源地標。
沈榮津表示,由於亞洲有颱風、地震與土壤液化等挑戰,是歐洲沒有的,他多次鼓勵歐洲風電業者以台灣為練兵處,將來從台灣進軍亞洲,對方都躍躍欲試。沈榮津宣布好消息,苗栗風場 9 月就會完成,正式與民眾見面。
Henrik Stiesdal 分享,丹麥從 1991 年架設第一隻離岸風機,至今離岸風電的發電量仍呈現直線成長,約每 10 年增加一倍,且至今還沒有看到天花板出現的趨勢,且成本不斷下降中。Henrik Stiesdal 表示,丹麥的目標不但是放棄核能、更積極打造「零碳之國」,丹麥目前雖然還是有少量火力發電,但其實主要是為了供應暖氣,丹麥其實希望未來暖氣也可以用離岸風電來提供,只待熱泵發熱的系統完成,不久的未來將走向全離岸風電供電的目標。
在 Henrik Stiesdal 眼裡,台灣極有機會成為亞太新能源地標,除了先天有條件優異的風場,且政府有明確且透明的國產化政策,都是優於其他亞洲國家的。沈榮津更帶來好消息,九月時,苗栗就有離岸風機完成建置,要跟國人見面了。
沈榮津表示,蔡政府上任後,喊出「2025 能源佔比:綠能 20%、燃煤 30%、燃氣 50%」的目標,重點正是放在離岸風電,政府從打造市場規模、法規鬆綁做起,吸引了國際開發商,把資金與技術帶來台灣。去年的 4 月及 6 月分別完成 3.8GW 的遴選容量及 1.7GW 的競價容量,而且競價最後出現的電價,是每度 2.2 至 2.5 元,已是與國際接軌。
沈榮津表示,歐洲業者把資金與技術帶來台灣是雙贏的決定,因為亞洲的風場大多有颱風、地震、土壤液化等挑戰,這是在歐洲不會遇到的,業者可以先來台灣練兵,下一步再進軍亞洲其他國家的龐大市場。而對於台灣來說,因為政府堅持「國產化政策」,未來包括風機系統、電路系統、水下基礎、海事工程四大領域的技術也在台灣建起來。
陳建仁表示,離岸風電將帶給台灣人「在地就業、世界級待遇」的工作機會,不但帶來 1 兆的投資,更會產生 1.2 兆的產值,與 2 萬個工作機會。
「風光結合,兩者互補。」陳建仁表示,太陽光電在夏季最熱的尖峰時段發電最多,而冬天因為氣候條件造成空污,也將以風力發電來讓火力發電降載,這是目前台灣的綠能發展策略。
陳建仁表示,蔡政府一上任就先修改電業法,確認了「綠能先行」的方向,再者,目前也往開放自由市場去規劃,未來民間也可以由綠能合作社、公民電廠一起參與綠能,先前公布的能源轉型白皮書,也是經過公民對話討論而來,當中包含了民眾的感情與期待,陳建仁認為,經過這樣的討論,綠能發展可以更集中心力。
工研院綠能所副所長王人謙表示,除了開源更要節能,工研院正在提出更多能從住商、交通等部門更智慧、更有效率的使用能源的作法,包括儲能設備、智慧電網、AloT 能源管理系統等,都讓台灣的能源使用更加自主與具有彈性。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