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雅俗共賞新氣象──昭和時代的娛樂生活

歌舞伎。 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bs-quote quote=”理解昭和,也是理解台灣,特別是日語世代無法言說的生命經驗,我們或許可從作者描述的那些娛樂與生活習慣當中,瞥見父祖輩的形影。” style=”default” align=”center”][/bs-quote]

因環境而變的娛樂型態

人們的娛樂活動會因學歷或居住環境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首先,農漁村的居民和城市地區的高齡人士,娛樂活動以歌舞伎、三味線等傳統藝能、音樂,還有寺社的祭禮、盆踊舞等傳統活動為中心。而在大都市地區中,也有常設的落語、講談、浪曲等傳統藝能的表演場所供人欣賞享樂。

此外,浪曲這種說唱藝術是明治之後才出現,由於表演時需要搭配三味線伴奏,而且題材大部分以江戶時代為背景,所以也被視為一種傳統藝能。雖然沒有正確的統計數字,但從各種史料來看,可以肯定三味線是戰前日本最為普及的樂器。

三味線演奏。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因為識字率幾乎達到百分之百,所以以閱讀報紙及雜誌上連載小說為樂的人相當多,從各種娛樂調查來看,讀書可以說是當時最為普及的娛樂活動之一。不過,以現在的幣值來看,當時新出的雜誌幾乎都要一千日圓以上,書籍則要三千日圓以上,所以親朋好友間的傳閱,或是購買舊書、舊雜誌來閱讀是很常見的事。以題材來看,歷史類最受歡迎,而戀愛故事在年輕人當中也頗受喜愛。

廣播是在一九二五年才開始放送,不過日本不承認民營廣播電台,因此以公共電台(NHK)的型態登場。雖說是準國營電台,但放送內容以西洋古典音樂與有識之士的演講這類艱澀的內容為主,若是沒了相撲或學生棒球的轉播,對一般民眾而言並沒什麼吸引力;而且還必須支付收聽費,加上收音機也是高價品,因此簽約率只有幾個百分比。

位於東京都渋谷區的NHK放送中心。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黑膠唱片以傳統音樂為中心,販售著許多類型的音樂。唱片兩面合計最多可收錄十分鐘左右的音樂,以現在的價值來看,一張黑膠唱片要價三千日圓以上。就連播放器(留聲機)也是簡單的手搖式,以現在的價值估算,需要數萬日圓以上,所以屬中間階層以上的娛樂。而且因為錄音技術還未成熟,音質較差。

具有存在感的敘事電影

當時的大眾娛樂當中,就屬電影最具存在感,正確地說是敘事電影,被稱為動態圖片。電影於十九世紀末發明於歐洲,幾乎同時間傳來日本,從明治末期就開始廣受好評。當時日本國內的電影院超過一千家,一年來客數總計達一千六百萬人。不過電影院只開在城市地區,來看電影的人幾乎都是十幾歲到二十幾歲的青少年。敘事電影由電影公司製作拍攝並在電影院上映後,電影公司和電影院的廣告就會不斷地在報章雜誌上出現,演員們也活躍於廣告宣傳中,所以電影在社會上有著龐大的存在感。根據當時的各種調查,青少年最喜歡的娛樂就是電影。

圖片來源:截自高山昭和館官網。

當時敘事電影中最受歡迎的是時代劇,接著才是從美國引進的喜劇電影和戀愛電影。時代劇明星有尾上松之助、嵐寬壽郎等人,美國電影明星則以卓別林(Sir Charles Spencer “Charlie” Chaplin)和巴斯特•基頓(Buster Keaton)最受歡迎。當時日本一年製作五百部以上的敘事電影,也引進一百部以上的外國電影。每部電影在電影院的上映時間是一週,如果受到好評就會延長播映時間。電影會先在大都會市中心的電影院首映,之後才會把影帶交給中小型都市或大都市一般民眾生活區的電影院放映。

當中也有內容連貫的電影,每部的製作時間偏短,日本製的這類敘事電影大多以歌舞伎或報章雜誌上的連載小說為原作。除了少部分的超級大作,可以說和現在的電視連續劇差不多。

演員里見浩太朗在時代劇《水戶黃門》扮演德川光圀一角。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電影院大多是木造建築,內部空間的地板是泥土地,椅子是無靠背的長板凳,還飄散著從廁所傳來的惡臭。不過即便如此,觀眾還是蜂擁而至,可見對年輕人而言,電影是多麼具有魅力的娛樂活動。

不過,大多數成人卻認為黑幫或戀愛劇情會對青少年造成不好的影響,還覺得電影放映中的陰暗空間是男女不檢點行為的溫床,所以中學校、高等女學校幾乎都在校規中禁止學生去電影院。電影院的觀眾主要是有父母親陪伴的小學生、已經出社會的青少年或是大學生。

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電影必須接受內務省的檢查,禁止裸露和親吻鏡頭,如果外國電影中有親吻鏡頭,就會先剪掉再上映。

電影仍是黑白畫面,也沒有聲音,所以會有打上台詞和說明狀況的字幕,而外國電影的字幕不用說就是外語。上映時一般會加上現場演奏或播放唱片來作為伴奏音樂,而被稱為電影辯士的解說者,則會使用生動的說話技巧針對字幕加以解說,帶動現場氣氛。

1928年(昭和三年)電影《浪人街》。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戲劇方面,最受歡迎的是歌舞伎。雖然在大都市中有稍微被電影影響,但在地方巡演的劇團為數眾多,《忠臣藏》、《勸進帳》等知名故事中的名橋段和場面,不僅廣為人知,還經常在日常對話或報章雜誌上被引用。

另一方面,也存在著由高學歷者創造並且浸淫其中的文化,如刊載具有高度藝術性的小說,或是大學教師、評論家撰寫的社論的綜合雜誌日漸增多,以《中央公論》、《改造》為代表,而在《文藝春秋》之後,還出現了進入昭和時期後改名為《經濟評論》的《日本評論》。被認為是當時大眾月刊代表的講談社《Kingu》,此時才剛創刊不久,裡頭有連載小說、知名政治家及財界人士的成功經驗等,實質上是針對中間階層的內容。此外,改造社《日本文學全集》的成功,則讓鎖定中間階層、一本一日圓的文學全集以及各式各樣的全集類叢書接連不斷地出版。

整體來說,昭和改元當時的日本,作為亞洲的近代國家,有著最強大的軍事和經濟力量。而統治的地區,如果排除內戰中的中國,也是亞洲最大的。社會上充滿著活力。

延續明治時期推動的富國強兵政策,致力於振興經濟和人才的錄用,但其反動就是社會也具有冷漠對待弱者的一面。

本文摘自《昭和史》一書。

[taronews-styles book_title=”昭和史” book_author=”古川隆久 ” book_translator=”何源湖” book_publisher=”玉山社 ” book_publish_date=”2019/08/08″ book_cover=”https://cdn.taronews.tw/files/2019/08/2019-08-12-10.56.32.png” book_link=”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taronews/products/0010830814?utm_source=taronews&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908″ book_link_text=”博客來購書” ext_link_1=”https://www.taaze.tw/apredir.html?155785702/https://www.taaze.tw/goods/11100883749.html?” ext_link_text_1=”讀冊生活購書” style=”book”][/taronews-styles]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