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有罪?免責?日本人如何看待昭和天皇的戰爭責任

裕仁簽署日本國憲法,1947 年。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bs-quote quote=”作為一個充斥軍國主義思想國家的准皇儲,裕仁(即昭和)從小就被有意識地培養尚武的性格。1926 年 12 月 25 日,大正天皇駕崩,裕仁登上皇位。當時日本正日益民主化,於是裕仁採用昭和作為年號,但日本卻很快地走上軍事擴張之路。” style=”default” align=”center”][/bs-quote]

八月十五日,天皇發表著名的「玉音放送」,向國民宣布終止戰爭的決定,並在這九分鐘的講話裡強調這是「為了避免國民再受生靈塗炭之苦」,是基於仁心和不憫而無奈為之。這與日本政府向盟軍表示無條件投降的立場和態度大為不同,變成是日本主動決定停止戰爭,而這種「終戰」方式也與近衛文麿構思以天皇退位來請罪,有所出入。另外,天皇在八月下達《終戰詔書》 (史稱《終戰之聖斷》),內容與用詞也引發盟國不滿,關於整個停戰工作的進程和如何保住天皇統治體制,天皇與政府高官持續出現了分歧意見。

日本國民收聽玉音放送。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不幸的戰爭」與「不幸的過去」「阻止戰爭無果,其遺憾與無奈,雖已七十有年,至今依然不變。」(戦を とどめえざりし くちをしさ ななそぢになる 今もなほおもふ)

這是一九七一年昭和天皇參拜伊勢神宮時吟誦的和歌,當時他已經年過七十。不少人認為,這首和歌充分反映了他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態度。四年後的一九七五年十月,他到美國進行國事訪問,並在白宮與當時的美國總統雷根會面。他在會後的公開講話,再次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天皇說那是「一場讓我深感悲痛、不幸的戰爭」。

同年十一月一日晚上,時任韓國總統的全斗煥訪問日本,並到皇宮參加昭和天皇主持的國宴。天皇致詞時表示:「本世紀裡的其中一個時期,(日韓)兩國之間存在不幸的過去,我實在感到十分遺憾。」

這個「不幸的過去」當然是指日本對朝鮮半島進行半個世紀以上的殖民統治,又命令朝鮮半島人民為日本參加二戰。 

伊勢神宮內宮(皇大神宮)。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 作者:N yotarou

昭和天皇幾次在不同場合的發言都讓人覺得,雖然他在戰敗後獲得盟軍放棄追訴戰爭責任,但他不時透露對此事仍然耿耿於懷。

然而,不論他個人對戰爭有著怎樣的態度和思想,戰後免責的結果一直在日本國內外受到質疑和抨擊。

例如在東京審判中,其中一個被判有罪的戰爭罪犯,昭和天皇的左右手木戶幸一便認為昭和天皇也必須承擔責任。而日本國內的共產主義者也希望藉由追討昭和天皇罪責,實現在日本成立共和國,推翻天皇制的目標。國外方面,昭和天皇在一九七一年秋天訪問歐洲七國時,分別在英國和荷蘭遭遇當地人士示威,要求他對戰爭罪負責,也向受害者公開道歉。

木戶幸一。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雖然如此,昭和天皇也不是完全孤立無援的。日本國內的保守派和免受追責的右翼分子則繼續擁護,堅持「天皇無罪論」,回擊「有罪派」和共產主義者的責難。究竟兩方的理論分別為何?

天皇無罪論與天皇有罪論

簡單而言,二戰後至今,強調昭和天皇無須負責的論點,主要有兩大根據。第一是認為一八八九年的《大日本帝國憲法》(以下略稱為《帝國憲法》)第三條提到:「天皇乃神聖不可侵。」規定天皇只是「統之不治」的國家元首,而第五十五條則明訂:「國務各大臣負責輔弼天皇,法律敕令以及其他國務相關的詔敕,均需國務各大臣副署。」天皇本來便沒有單獨行使統治權的可能,國家實權其實在內閣以及隨之成立的國會手上。因此,他們認為戰時的首相東條英機等人,被遠東法庭列為甲級戰犯是合理的,但累及昭和天皇則不合理。

第二是認為在現存的紀錄上,難以確認昭和天皇自開戰之前便積極、主動參與指揮戰爭,或者指揮任何軍事行動。至於下令向中國和美國宣戰的開戰詔書也只不過是例行公事,而不是出自他本人的意志。這種意見又認為當時的軍部早已尾大不掉,不受天皇控制,難以反過來將責任推向無可奈何的天皇。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這兩個論點都強調戰前的明治、大正和昭和三代天皇,與維新前的天皇們一樣,都只是受到國家供奉和擁戴的存在,而且認定天皇在《帝國憲法》成立後,便與英、荷等西歐的立憲君主一樣,只有象徵性而沒有實權和責任。

「無罪派」還強調立憲後的天皇已明文受到《帝國憲法》的制約,不存在天皇專制獨裁、一意孤行發動戰爭的可能性。因此,日本投入戰爭和日軍犯下的戰爭罪行都不應牽連到昭和天皇。

面對「無罪派」的辯護和觀點,「有罪派」則提出了「無罪派」刻意避而不談的《帝國憲法》第十一條,即關於天皇統帥權的規定,該條明訂天皇對軍隊擁有絕對和完全的權限,是日本國家軍隊的「大元帥陛下」。

只有天皇可以行使統帥權,命令軍隊,而海軍的軍令部和陸軍的參謀本部首長屬於天皇的幕僚,海陸兩軍的軍事指令都要「大元帥陛下」批准才可通達。

而且,整理戰時文件也顯示,「無罪派」所謂沒有證據證明天皇干預戰爭部署之說是不實之詞,事實上當時每日海陸兩軍的戰報都會上呈給昭和天皇,換言之,他對戰事的進展十分清楚。而從目前紀錄而言,他至少有十多次下令更改軍方的作戰方案,又曾主動向軍方提出戰略方針,要求執行。這些研究成果均否定了「無罪派」堅稱昭和天皇在戰時被傍置的主張。

另外,國內外的「有罪派」均質疑,如果按「無罪派」所說,昭和天皇在戰時沒有辦法阻止軍部的軍事行動,為何他卻在美國向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後,又單獨地下達《終戰詔書》,指令各地日軍放棄戰鬥呢?

《終戰詔書》手稿。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面對「有罪派」的反擊,「無罪派」分別做出兩種回應,其一仍然認為昭和天皇的統帥權問題是特殊情況,不能證明他主動參與戰爭行動;另一則主張日本參戰不是為了侵略,而是一場自衛戰爭和對抗西方帝國主義的解放戰爭,規避了昭和天皇的戰爭責任問題。 

由「戰爭責任」到「敗戰責任」

即使歷史學和憲法學的主流見解均認為昭和天皇責無旁貸,但是,由於美國急欲避免共產主義在日本抬頭,以及日本政府與天皇展現出積極配合美國占領日本的態度。結果,使得昭和天皇擺脫戰爭責任,改為由陸軍為主的戰時官員來承擔罪責。

雖然戰後追究昭和天皇罪責的呼聲未曾停止過,但是,在天皇的「清白」塵埃落定後的四○年代末至五○年代初期,著手戰後重建的日本政府(東久邇稔彥內閣、幣原喜次郎內閣、吉田茂第一次內閣、片山哲內閣、蘆田均內閣和吉田茂第二第五次內閣)為了向國民提供一個既合乎政治需要,又能自圓其說的二戰總結,於是在美國政府默許下,對日本的「戰爭責任」進行分割。東條英機、近衛文麿等甲級戰犯為首的戰時政府和軍方,矇騙天皇和國民,誤啟戰端,為國土、國民帶來破壞性的災難和傷亡。這些人最終承擔了發動戰爭的責任,或遭處決或自殺,或判處終身監禁。

東久邇宮稔彦王,直至現在在位最短的一位總理大臣。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而「清白」、「被矇騙」的昭和天皇與戰後日本政府,則承擔起「敗戰責任」,彌補所造成的破壞,全力為復興而努力。

由此可見,日本政府成功地掩飾了昭和天皇實際上和政府、軍方主動帶領國家發動戰爭的「戰爭責任」,又塑造出昭和天皇帶領國家復興的「象徵天皇制」的形象。

日本政府在一九五○年代開始,逐步淡化了昭和天皇的戰爭責任問題,奏請天皇避免談及二戰,也指示負責天皇事務的宮內廳禁止媒體追問相關問題。至今,昭和天皇的戰爭責任已然被矮化為一個日本學術界的討論課題,而日本民間與媒體也避而不談。隨著時間推移和社會發展,此爭論在日本國內或許將繼續淡化,沉溺在歷史長河之中。

1938 年檢閱陸軍的裕仁(即昭和天皇)(右)。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 作者:朝日新聞社

本文摘自《解開天皇祕密的 70 個問題第一部+第二部套書》一書。

[taronews-styles book_title=”解開天皇祕密的70個問題第一部+第二部套書【送百人一首海報】” book_author=”胡煒權” book_publisher=”時報出版” book_publish_date=”2019/04/16″ book_cover=”https://cdn.taronews.tw/files/2019/07/357.png” book_link=”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taronews/products/0010818243?utm_source=taronews&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907″ book_link_text=”博客來購書” ext_link_1=”https://www.taaze.tw/apredir.html?155785702/https://www.taaze.tw/goods/11100873309.html?” ext_link_text_1=”讀冊生活購書” ext_link_2=”http://www.readingtimes.com.tw/ReadingTimes/ProductPage.aspx?gp=productdetail&cid=rtbc(SellItems)&id=1BY0079″ ext_link_text_2=”時報悅讀網購書” style=”book”][/taronews-styles]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