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與歐洲近日相繼出現極端熱浪。有科學家指出,全球極端氣溫已逼近人體耐熱極限,當溼球溫度超過攝氏 35 度以致人體排汗散熱失調,恐讓中東、南亞及中國華北平原不適宜居住。
破紀錄高溫近日席捲歐洲,多個國家氣溫飆到攝氏 40 度;然而南亞與波斯灣地區,民眾甚至得忍受達 54 度的高溫。
英國勞柏羅大學(Loughborough University)氣候科學家馬修斯(Tom Matthews)投書澳洲學術網站「對話」(The Conversation)指出,當氣溫超過 35 度時,人體靠排汗讓體溫保持在安全值。
然而當溼球溫度(wet bulb temperature)達 35 度時,人體的調節系統就難以運作。溼球溫度指的是當前環境僅透過蒸發水分所能達到的最低溫度,以反映水分蒸發能力。
馬修斯說:「溼球溫度包含水分蒸散的冷卻作用,因此通常較天氣預報的正常氣溫(即乾球溫度)低得多。一旦超過溼球溫度門檻,空氣裡就會飽含水汽,讓汗液無法蒸發。」這意味人體無法降溫到足夠程度,幾小時內就會身亡。
「這無關喝多少水、躲在多陰涼的地方或休息多久,無法排除體熱,身體核心溫度就會上升。」
馬修斯指出,氣候變遷讓世界部分人口最密集的區域恐在本世紀結束前超出溼球溫度門檻,波灣地區、南亞以及中國華北平原首當其衝,成為不適宜居住地帶,這些地區加起來,人口達數十億。
冷氣是抗暑的最後防線之一,卻有大量耗電問題。馬修斯表示,到了 2050 年,冷卻系統帶來的用電增加,相當於現在美國、歐盟、日本加總起來的用電量,十分驚人。
馬修斯認為,眼下的挑戰嚴峻,但人們能拿出的相應辦法卻有限,「因此我們的全球願景必須維持聚焦於高溫,尋求全球因應之道,溫室氣體排放必須降至巴黎氣候協定的限制。這樣才有最佳機會扭轉國內外的致命高溫」。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