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quote quote=”哲學學說有趣的地方,就是在於可以用好幾百年前的理論解釋今天的行為。來看看巴斯卡對「虛榮」的理解,如何完美解釋了我們今天的自拍 po 網上癮症。” style=”default” align=”center”][/bs-quote]
想留下寶貴回憶還是想博得稱讚羨慕?
不論在家,或還是到餐廳、旅遊景點等任何地方,常常都能見到「自拍」的景象─人們拿著手機或數位相機拍個不停。而且還不能隨便拍拍就好,必須先巧妙地調整一下角度,遮掉看似「平凡無奇」的背景,刻意凸顯「引人注目」的部分。當然也不能忘記,要時時刻刻露出臉部最完美的角度,以及最美、最幸福的表情。對了,還有一個重點,就算是自拍,也要拍得像是出於他人之手才行。拍完照片,就剩最後一道「修圖」的程序,必須得調整好照片的濾鏡,盡可能營造出氛圍後,才可以上傳到社群網站。
現在是 Facebook、Instagram、Twitter 等社群網站當道的時代,
是一個讓人費解究竟是去餐廳用餐才拍照,還是為了拍照才去餐廳用餐的時代。
為何人們要在這件事投入如此多的時間和努力?我曾問過那些總是自拍個不停、還會上傳到社群網站的朋友們。他們的答案通常都是「因為我喜歡拍照」或「因為我想留下寶貴的回憶」。說的也是,喜歡拍照還需要什麼特別理由嗎?
但這似乎有點弔詭,仔細觀察那些回答「因為我喜歡拍照」的人,會發現若他們不喜歡當天的穿著或是素顏,就不會拍照。回答「想要留下寶貴回憶所以上傳到社群網站」的人也是如此,若真想留下回憶,只要把拍好的照片收藏起來不就得了?何必非得利用與他人一起創造美好回憶的時間,修圖上傳到社群網站呢?如此說來真是前後矛盾,究竟是什麼原因能讓人們如此沉迷社群網站呢?
巴斯卡的「心」
哲學家布萊茲.巴斯卡(Blaise Pascal)能替我們解答。巴斯卡是一位數學家,也是一位物理學家。面對「為何會如此沉迷社群網站和自拍?」的問題,他或許會回答說:「因為人類是擁有虛榮的心(cœur)的存在。」我們需要再更深入瞭解「虛榮」和「心」這兩個概念,才能理解這句話的真實含意。巴斯卡的「心」的概念其實並不陌生,簡單來說,只要把它想成是「現在想哭的『心情』」的「心」就好了。先看巴斯卡是怎麼說的:
心有著自己的理由,不為理性所瞭解,我們可以從許多事情看出這點。我認為心情是隨著心之所向而自然愛上普遍存在的形象或是自己。《沉思錄》
巴斯卡說「心有著自己的理由,不為理性所瞭解」,是將心和理性一分為二。若以哲學史的角度來看,這種發言可說是在攻擊笛卡兒的理論。當笛卡兒闡述「我思故我在」的概念時,主張人類是理性的存在,所以是合理又透明的存在。但巴斯卡的看法不同,他主張人類是一種受到「心」影響更甚於「理性」的存在。他指出人類涵蓋了理性和心兩個層面。若將理性稱之為「幾何學精神」,心就是「敏感性精神」。這聽起來有些難懂,我就再解釋得更簡單一些。
若說「理性」是人類都有的普遍潛在能力,那「心」就屬於個人固有的感性直覺與判斷能力。
只要學過幾何學,任何人都可以上手,但「敏感性精神」卻屬於個人固有的東西。試想一下前面提到的「想哭的心情」,這句話包含了某人感覺快哭出來的「感性直覺」、以及現在正處於這種狀況的「判斷能力」。換句話說,「心」可謂是獨一無二又固有的「情感」。
這就是巴斯卡說的「人類並非理性,而是會受到心所影響的存在」。其實我們內心都很明白,巴斯卡的理論較笛卡兒的學說更貼近於現實生活。會受情感左右而做出各種事情來的,不正是人類嗎?雖然「理智上」知道現在不能哭,但「情感上」卻無法忍住淚水的,也是人類。誠如巴斯卡所言,人類絕非理性的存在。
巴斯卡的「虛榮」
巴斯卡讓我們知道人類並非理性的存在,而是感性的存在。「我認為心情是隨著心之所向而自然愛上普遍的存在或是自己。」他這段話道出人類經由心愛上「普遍存在的形象」(神)或「自己」。同時也意味著,無法從「心」這道枷鎖跳脫的人類,最終必然只能愛上普遍存在的形象(神)或自己。
這裡暫且不談「普遍存在」的議題,先將焦點集中於愛「自己」。人類是受到情感左右的存在,自然會愛自己。但這裡有個嚴重的問題,那些愛自己的人會盼望他人也能愛著自己。不,說不定是他人愛我們有多深,我們才會用相同的程度愛自己。總而言之,人類是感性的存在,因此最終只能不停地渴求他人的關愛。
這就是「虛榮」的真面目,因為人類是感性的存在,所以會愛自己,同時也會冀望得到他人的愛,這樣的連結讓人類沉迷於虛榮之中。看巴斯卡對於虛榮是怎麼說的:
虛榮是深植於人類內心深處的東西,因此無論是士兵、下人、廚師或是工人,都盼望得到他人的喜愛與讚美,甚至是哲學家也希望能有人能讚頌自己。那些動筆駁斥本書的人,也盼望自己能得到文筆出眾的美譽。而閱讀本書的人們,則是希望得到「讀過這本書」的榮耀。說不定就連正在寫這篇文章的我,和閱讀這篇文章的你們,也抱持著與他們相同的冀望。《沉思錄》
無人能擺脫虛榮
若說將人類視為理性存在的笛卡兒過度天真,那麼將人類視為無法擺脫虛榮存在的巴斯卡就過於無情。雖然這樣的說法未免有些尖銳,但巴斯卡曾冷嘲熱諷地做出「所有人都無法擺脫虛榮」的評論。「虛榮」就像空心的花,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花朵正是「虛榮」的化身。虛榮指的就是想要將自己的外表裝扮得比原本更加光鮮亮麗的一種心態。人類無法擺脫此種心態。為什麼?因為他們相信必須這樣才能博得他人喜愛。
現在終於可以理解為何人們會沉迷社群網站和自拍了,因為人類就是滿懷虛榮心的感性存在,會拼命將自拍照上傳到社群網站,其實不是因為喜歡拍照,也並非想要留下回憶,而是出自虛榮。因為想要將自己的外表打扮得比原本還要光彩奪人,想要這樣愛著自己,即使沒有內在,還是想要以光鮮的外表來引人注目。
只有社群網站和自拍如此嗎?其實所有人都很虛榮。只有執著於美麗的外表才叫虛榮嗎?不,反過來也是一種虛榮,「內在比外在重要」這句話有時也很虛榮。那些從小就被他人嘲笑長得醜的人,正因為相信自己的真實樣貌不是出於外在而是內在,才會說出這般言論。所有的人都一樣。韓國的絕世逃犯申昌源(一九八三年至一九八九年期間因強盜致死罪被捕,一九九七年從洗手間逃獄。當時出動了九十七萬名人員和直昇機都無法緝捕他。他在一九九九年被一名瓦斯工人舉報後遭逮捕)也會期望聽到有人說他正義,獨裁的朴正熙也想聽到有人說他是一個偉大的領導者。甚至曾在書中提及想隱居山林的哲學家,也會因書上漏掉自己的姓名而沉不住氣。
- 哲學家指南:巴斯卡
若想要再更進一步瞭解巴斯卡,就要探討前面跳過的有關「普遍存在」(神)的內容。容我先簡單介紹一下
《沉思錄》,它分為前半段和後半段兩個部分,前半段的內容為「無神之人的悲慘」,後半段的內容是「與神同在之人的幸福」。
巴斯卡在《沉思錄》前半段闡述了人類的虛榮、悲慘、荒謬,並毫不掩飾地指出人類殘忍、醜陋、善變等不好的一面。
若說笛卡兒認為人類是理性的存在,過於吹捧人類;巴斯卡認為人類是滿懷虛榮的存在,就過度貶低人類。巴斯卡為何要這麼做呢?原因非常簡單,因為他想將普遍存在的神喚回,他是為了闡述後半部「與神同在之人的幸福」才這麼做。他想問:「人類這麼悲慘,真的還認為不需要神嗎?」
巴斯卡想問的是:這世界住滿了卑怯、荒謬的人類,若沒有神的存在,人類的生活將會變得多麼醜陋?他在《沉思錄》後半段裡談論到神,我終於能理解他為何會直說:「我認為心情是隨著心之所向而自然愛上普遍存在的形象或是自己。」因為他想要傳播對神的信仰,為了將神的必要性合理化,刻意突顯人類虛榮、貪婪、猜忌、善妒、殘忍等黑暗的一面。
巴斯卡替基督教辯護,主張「對虛榮又充滿虛偽意識的人類來說,若神不在,就不存在任何希望」。他最初想表達的是:「若想擺脫虛榮,就需要神。」但有趣的是,他沒想到這個計畫最後會完全偏離原本的意圖,走向另一個全然不同的方向。
巴斯卡在哲學史上處於一個奇妙的支點。
他想向不再信神的「近代」人宣揚神的必要性,好讓眾人開始正視人類原始的樣貌,這代表他其實想回到信仰神的「中世紀」,多虧了他的努力,哲學得以邁向認知人類並非理性存在,而是某種感性又不透明存在的「後近代」。
巴斯卡想從「近代」回到「中世紀」所做的努力,反將我們帶領到「後近代」的門前。
哲學史果然就像人的生平般饒富趣味。
本文摘自《哲學,為人生煩惱找答案:請哲學家帶我們用概念思考日常》一書。
[taronews-styles book_title=”哲學,為人生煩惱找答案:請哲學家帶我們用概念思考日常” book_author=”黃珍奎 황진규” book_translator=”賴毓棻” book_publisher=”日出出版” book_publish_date=”2019/07/10″ book_cover=”https://cdn.taronews.tw/files/2019/07/9683.png” book_link=”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taronews/products/0010827048?utm_source=taronews&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907″ book_link_text=”博客來購書” ext_link_1=”https://www.taaze.tw/apredir.html?155785702/https://www.taaze.tw/goods/11100880625.html?” ext_link_text_1=”讀冊生活購書” style=”book”][/taronews-styles]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