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年大力投資「大外宣」,爭搶國際話語權。不過,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認為,中國的話語權「與實力相比嚴重不相稱」,中國雖已不再挨打、挨餓,但還沒徹底解決「挨罵」的問題。
華春瑩以中共中央黨校進修學員身分發表的「占據道義制高點,提升國際話語權」一文, 12 日刊登在中央黨校刊物「學習時報」上,並在 13 日透過學習時報的微信公眾號再次發布。
華春瑩說,國際輿論格局總體上是「西強我弱」,中國經濟總量已經位居世界第 2 ,但話語權與實力相比嚴重不相稱。中國走進了世界舞台中央,但手中尚不完全掌握麥克風,「時常處於有理說不出、有聲傳不開的尷尬境地」。
她還說:「我們雖然已經站起來、富起來,解決了『挨打』『挨餓』的問題,但要真正強起來,徹底解決『挨罵』的問題依然任重道遠。」
華春瑩直言,話語權的核心就是意識形態,「中國的成功故事就是中國共產黨的成功故事」,能夠「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全新選擇和有益借鑒」。
在具體作法上,華春瑩提到要用「中國傳統文化的道義優勢」來構建道義理論,還要利用中國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制度性權力,為中小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言,「鞏固和擴大發展中國家利益和話語共同體」。
作為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的言談經常顯露強勢的一面,而這種強勢作風,也展現在從外交部長王毅到駐外大使的多名中國外交官員身上。
然而,「言詞強勢」難以展現華春瑩文章中強調的「道義」,外媒法廣網的評論日前還說,中國外交部反而成了「中外關係破壞部」。
至於「鞏固和擴大發展中國家利益和話語共同體」的作法,則已經為中國使用。在 22 國日前呼籲中國停止任意拘禁維吾爾族人後,包括俄羅斯、中南美洲及亞非等國家在內的 37 國也聯名致信聯合國,表態支持中國的新疆政策,形成人權議題對壘。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