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quote quote=”台灣不僅可能是打開清國貿易的門戶,也是銜接東北亞、東南亞的戰略據點,因而被捲入世界局勢。隨後,來往於台灣海峽的各國船隻,或是意圖掌控台灣的各國勢力,都來到這座島嶼。” style=”default” align=”center”][/bs-quote]
眾所周知,台灣也叫「福爾摩沙」(Formosa),因為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海外世界稱台灣為「福爾摩沙」,這是 1542 年前後葡萄牙水手在前往日本的航行途中,行經台灣東岸,映入眼簾的蔥鬱美景,讓他們驚呼、讚歎「Ilha Formosa!」即「美麗之島」。1564 年,人類史上首部世界地圖《世界地圖》(Orbis Terrarum)出自比利時的歐提利歐(Abramo Ortelio,1528-1598)之手,該書則以「Tinhosa」稱呼台灣島,可能是因為發音或拼音上的訛誤。
事實上,以《美國世界地圖集》(the Prentice-Hall American WorldAtlas)為例,雖然地圖上有為數不少的地方都被稱為「福爾摩沙」,但一般提到「福爾摩沙」,則多半會與台灣島聯想在一起。而台灣島以「福爾摩沙」之名揚名於海外,則始於 1584 年,一名受雇於葡萄牙人的荷蘭裔航海官林斯霍登(Jan Huygen Linschoten)即以此名表記台灣。以下本書擬依照不同史料與年代,分別以「福爾摩沙」、「台灣」交替稱呼,這個橫亙於東亞輻輳中心的蕞爾小島。
根據《風中之葉:福爾摩沙見聞錄》作者蘭伯特(Lambert van der Aalsvoort)所記,伴 隨漢人移民人口的成長,大批無業遊民入住島上,迄至 18 世紀後期,淸廷已難以透過行政或軍事手段,有效控制土地的非法開墾;而拓墾山地的漢人移民亦屢遭原住民族馘首;族群之間因水資源問題經常有各種分類衝突;加上公權力不彰,官民之間欠缺互信,島上社會秩序混亂、人際關係緊張。此一時期最具矚目的社會事件,莫過於 1787 年爆發的「林爽文事件」。
1787 年 4 月,法國探險家貝胡斯(Jean-François de Galaup, comte de Lapérouse,1741-1788)來到今台南安平,並於熱蘭遮城(Kasteel Zeelandia)對岸下錨。熱蘭遮城或稱「奧倫耶城」,乃 17 世紀時荷蘭東印度公司所建造,作為經營台灣與對外貿易的營運中心,1664 年鄭經建立東寧王國之後則改稱「安平」,現多稱「安平古堡」。出身海軍士官的貝胡斯,憑藉過去在海軍學校的專業訓練與實務經驗,判斷此時島內社會動盪,恐不宜貿然上陸。他也對福爾摩沙島做了如下評估,「自清廷征服該島之後,移往福爾摩沙定居的總人口數達五十萬人,而首府則有居民五萬人。」
「福爾摩沙地處要津,任何國家若能佔有該島建構防禦設施,並在澎湖群島佈下若干船艦,即可安穩立身,向位居弱勢的清廷予取予求。」
顯見台灣之於東亞的核心競爭力已於 18 世紀後期開始展露頭角。
而在「林爽文事件」平息後,淸廷解除移民限制之禁令,允許在台有親眷者自由移民台灣。1793 年,淸乾隆皇帝八十大壽,英國特使馬戛爾尼男爵(George McCartney)獲派出使大淸,他在日誌中記載,「福爾摩沙與清帝國之間的連繫脆弱,不日即會斷裂,若有外力干涉,相互間的連繫則隨即會被切斷!」
到了 19 世紀,少數登陸福爾摩沙島的西方人,則是普魯士裔宣教士郭實臘(Karl Gutzlaff,1803-1851),郭實臘在荷蘭接受新教的宣教訓練後,隨即在 1827 年被派往荷屬東印度(今印尼)向當地華僑傳教,亦引發他到淸國傳教的念頭。即使當時淸廷不允許宣教士在當地活動,但郭實臘卻是對淸國興味盎然,他從一名華裔船長口中得知一些福爾摩沙的資訊,包括「漢人移民多半來自福建同安,他們前往福爾摩沙植民,從事貿易,種植稻米、甘蔗與樟樹」;「福爾摩沙擁有數座寬廣的深水港,但入口卻相對窄淺,小型的戎克船從廈門出海駛往福爾摩沙的西岸港口進行貿易,回程時則把稻米運至廈門,甚至將蔗糖運到華北一帶」;「福爾摩沙島上的拓殖活動發展迅速,島上優越的條件有利於拓殖者的背叛(略),拓殖者富有卻不受管束(略),福爾摩沙島上所執行的處決高居清國之冠,但管理成效卻是全國最低」;然而「福爾摩沙島上文風鼎盛,福建人有時會遣子弟來此以求取功名」。
透過 1832 年 7 月 10 日美國報紙《國家時事報》(the Nationl Gazette)之述事,能夠一覽此一時期海外人士之於福爾摩沙的認知,「(略)倘若清國必須開放比澳門更合宜的貿易地點提供所用的話,那麼福爾摩沙將不容遺漏。而福爾摩沙的海岸、海灣、港口與河流鮮為人知,東南部尤甚,該區幾乎是不受清國羈束(略),如此大的島嶼勢必擁有大量的資源,且地理位置鄰近清國,更增添其附加價值。福爾摩沙的土質與氣候條件相較於中國大陸,不至有過大差異,應可以大量種植茶樹,屆時則可大幅減少我們對中國大陸的茶葉需求(略)。」
不僅美國的輿論界對福爾摩沙做出了上述思考,1834 年英國的自由商人亦開始留意那些尙未受制於淸國吏員干涉的港口,不少英商建議大英帝國應將福爾摩沙島納入帝國版圖。
本文摘自《 典藏台灣史(五)19世紀強權競逐下的台灣》一書。
[taronews-styles book_title=”典藏台灣史(五)19世紀強權競逐下的台灣” book_author=”林呈蓉” book_publisher=”玉山社” book_publish_date=”2019/07/05″ book_cover=”https://cdn.taronews.tw/files/2019/07/2019-07-045.29.23.png” book_link=”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taronews/products/0010827181?utm_source=taronews&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907″ book_link_text=”博客來購書” ext_link_1=”https://www.taaze.tw/apredir.html?155785702/https://www.taaze.tw/goods/11100880749.html?” ext_link_text_1=”讀冊生活購書” ext_link_2=”http://www.tipi.com.tw/books.php?pid=767″ ext_link_text_2=”玉山社購書” style=”book”][/taronews-styles]
相關文章: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