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黃宗玄,由想想論壇授權轉載。
全球老齡化嚴重。台灣在 2018 年,高齡人口(65 歲以上人口)比例已超過 14%,正式邁入高齡(aged)社會。依據國發會推估,台灣將在 2026 年邁入「超高齡社會(super-aged,高齡人口比例超過 20%)」。老化速度,甚至遠快於日本。並且預測,2065 年台灣高齡人口比例將超過 4 成,屆時台灣每 1.2 位生產者需負擔 1 位老年人口(2018 年每 5 位生產者需負擔 1 位老年人口)。
綜觀全球,根據世界銀行數據顯示,目前,日本是全球人口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65 歲以上人口比例達到了 27%,排名世界第一。挾帶著如此龐大的高齡人口,要顧及國家的發展與老人的照顧,是日本政府的重大考驗,事實上,隨著人口減少,加上人口老化,這是日本最大的危機。叫大家生有困難,扶養比越來越高,怎麼辦?日本在長期泡沫經濟下,為何人均 GDP 還是能夠持續上升呢?
針對這個整體性的問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提出政策,將擴大 65 歲以上老年人就業作為其「新經濟戰略」的核心之一。安倍晉三的作法是:
- 促進老年就業,在日本,例如 65-70 歲這個區間,有一半的人現在還在工作。有工作,就健康,也不會造成社會負擔。
- 開始開放移民,但對於高技術與低技術,採取不同的措施。這部分因為是日本過去的禁忌,日本人不喜歡外國人,所以安倍是放在第二階段,逐步的去說服日本社會。目前已經頗有成效。這是一個讓老年人口重新出來工作,有尊嚴的政策!
台灣的人口老化速度在亞洲國家僅次於日本,反映台灣人口老化速度非常快速,需要特別留意人口老化快速可能導致的社會問題,例如:
- 普遍高齡者的身體器官退化情況較為嚴重。
- 認知功能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隨之下降,失智的可能性亦會增加。因此,政府以及民間企業相繼推出長照和醫療健康相關的政策和服務,藉以因應台灣人口老化衍生的相關問題。
對此,台灣在政府的大力推動下,確實在整體政策走向上,有大幅度的進步。諸如:
- 針對老齡人口:推動長照 2.0 政策,減少照護的負擔、延緩健康的衰退、促進健康的適能
- 針對青壯年人口:一例一休政策,減少工作時數、全面性周休二日、增加喘息時間
- 針對退休人口:年金改革政策,延長退休年限、永續國家財政
- 針對生育人口:生育與公托補助,解決少子化問題
可以發現,如上述的政策方向,目標就是為了因應「人口結構的急遽變化」,所做出的點狀政策措施。詳細攤開來看,確實一環扣著一環,密不可分。也可想見,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以及社會大眾愈來愈重視健康養生的觀念,人類的平均壽命不斷增加,老年人口的比例亦隨之提升,再加上少子化浪潮之影響,導致台灣的「扶養比(dependency ratio)」逐年攀升,青壯年人口的隱形負擔亦隨之加重。
比較日本安倍的經濟政策與台灣的多管齊下方案後,可以發現一個重大的差異點,就是台灣少掉「人的潛能」這塊關鍵思維。台灣在老齡問題上,將重兵放在「長期照護」上頭,無意中就捨棄了老齡人口依舊具有經驗與勞動力的可能;其次, 台灣在產業取材上,偏向於年輕、無經歷者,無形中排斥了老齡人口二度就業的可能;第三,台灣完全低估了工作對老齡人口具有尊嚴、肯定及促進健康的正向效益。
或許,與風土民情有所差異。日本的老齡者大都不服老、不認老,卻也刺激了他們持續投入社會,並創造價值的可能。反之,台灣的老齡者往往會有「依賴性過重」的問題,這可能跟我們的社會文化提倡孝道與養兒防老的觀念有關。不過,不管是經濟、身體、精神或社交上的依賴,最終都是希望老齡者能夠從生活中得到成就感,並且依然健壯,生活足以自理、自給自足,而非事事求人。
台灣高齡化社會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創造老齡者與社會更加互動的機會。除了目前長照 2.0 政策所涵蓋的延長健康壽命,讓健康老人越來越多,降低過度依賴,以及增加社會支持網絡,包含長照 2.0 A、B、C 據點,讓整體的照護體系更加完整,降低家庭壓力之外,在促進老年就業,延長老者貢獻社會的時間,協助「勞動力再造」上,也需要再加把勁。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