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quote quote=”16 世紀以前,台灣因為遠離歷史發展的重心,而不為外人所知。直到大航海時代來臨,歐洲船艦來到亞洲,開啟世界貿易的新章,台灣的發展也就此有了新局面。” style=”default” align=”center”][/bs-quote]
壹、日本與台灣
由於台灣剛好位於日本往南的中繼點,且鄰近中國大陸,是很好的貿易點,於是勾起日本人對台灣的企圖。在荷蘭人占領台灣之前,日本一共有 3 次對台灣懷有企圖的紀錄。第一次為豐臣秀吉時代。豐臣秀吉為對外展示國威,想要征服其所知範圍內的世界─朝鮮、菲律賓、台灣。於是在 1592 年出兵朝鮮,之後派人去招降呂宋,也在 1593 年派人帶親筆信來招降高山國。其國書上寫著:
夫日輪所照臨,至海岳山川草木禽蟲,悉莫不受此恩光也。予際欲處慈母胞胎之時,有瑞夢,其夜已日光滿室,室中如晝,諸人不勝驚懼,相士相聚占筮之曰,及壯年輝德色於四海,發威光於萬方之奇異也。故不出十年中,而誅不義,立有功,平定海內,異邦遐陬嚮風者,忽出鄉國,遠泛滄海,冠蓋相望,結轍餘道,爭先而服從矣。……
意思是說,他有如太陽的光一樣遍照四方,四海都感其恩澤,前來臣服,他有意取代明帝國成為東亞的共主。但是當時在台灣並無統一的王國,無人接下招降書,所以並未成功。加上當時日本正在征伐朝鮮,無餘力南下,往南的軍事行動也暫緩。不久,豐臣秀吉死亡,對外的擴張行動暫停。
第二次為 1609 年有馬晴信到台灣視察。1603 年德川家康成立幕府,開始江戶時代,他也確立朱印船制度。他改變豐臣秀吉強硬外交的策略,與海外諸國締結親密關係,派朱印船到海外,與安南、呂宋、柬埔寨、暹羅、占城等地均有友好關係,並有 20 餘艘船前往。1609 年,日本幕府再派人到台灣調查。主要調查台灣的港灣與物產,製作地圖,企圖占領台灣港口,調查在台灣(高砂國)與明帝國船隻貿易的可能性。這次的台灣視察,日本人認為土人未開化,視察目的無法達成。1612 年京都的津島氏也派朱印船到澎湖。當時不管是澎湖或是台灣,物產皆少,主要是與來自明帝國的走私船進行貿易。但對於台灣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更為關注,與台灣的貿易關係也日愈密切。
第三次是在 1615 年,日本長崎代官春山等安取得第一張前往台灣貿易的朱印狀。他帶領 13 艘船隻,意圖征服台灣。結果經過琉球海域時遇到暴風,船隻四散,1 艘在台灣附近遇難,受到獵人攻擊;2 艘漂到東湧,俘虜明帝國人董伯起返日;7 艘經過浙江沿岸,同年返日;3 艘漂到交趾,翌年 6 月返日。此次的遠征雖然失敗,但是 1617 年以後,每年會有暫居日本的明海商李旦固定派朱印船前往台灣。1623 年長崎代官末次平藏也取得朱印狀派船到台灣。他們到台灣來大半從事鹿皮交易,或是由明帝國走私而來的生絲貿易,地點大部分在南路的大員一帶,較少到北部雞籠,因此日本人大多居於南路大員。
由西班牙調查繪製的地圖知道,荷蘭人來此以前,日本人每年會到大員附近收買鹿皮,在北線尾對岸附近搭寮居住。下圖是 1620 年代西班牙人所繪畫的艾爾摩沙島上的荷蘭人港口,中間的 3 間小紅屋為日本人住屋,約可住 160 名日本人。他們於貿易季節前來,貿易完畢即離去。每年都會有船隻到大員與明帝國的走私商人貿易,一直到荷蘭人占有台灣的時候,他們仍然到大員來。後來荷蘭人要向日本人收稅,引起日本人的不滿,又發生濱田彌兵衛事件,日本人禁止台灣船到日本,兩地的貿易因而中斷。
1632 年以後台灣與日本恢復貿易,但是日本逐漸禁止日本人到海外,因此,也不到大員與荷蘭人競爭。3 間小屋旁邊的河道就是後來鄭成功攻打台灣時利用的鹿耳門水道。此圖也說明,荷蘭人初到台灣之時,商館是建在北線尾沙洲上,在鯤身附近建立城堡,後來變成熱蘭遮城,熱蘭遮城市鎭還沒開始。在台江對岸赤崁一小城砦防禦原住民。赤崁城砦附近則有漢人聚落。
到北方雞籠的日本船很少,只有 1631、1632 年的兩次紀錄;也有日本女人與當地的西班牙人結婚,以及少數幾位因船難來到該地而與當地婦女結婚的日本人。另外,也有一些日本人參加荷蘭人的船隊到澎湖,但日本在1635 年廢除朱印狀制度,並禁止日本人出海。日本人大半回到日本,而且沒有朱印船再來,他們與台灣的關係暫時消失。
貳、明政府與台灣
台灣與中國大陸的距離很近,雖然早就有海盜利用台灣作為走私的根據地,但是一直到 17 世紀明帝國對台灣還是很陌生。
17 世紀初,雖然西班牙、葡萄牙都想在台灣設置據點,但是,明帝國關心的是海寇問題,以及日本人對台灣的行動,因為他們認為日本對台灣的行動會危及明帝國沿海。對於其他國家的行動,明帝國似乎並不重視。澎湖雖在元帝國時期已設巡檢司,但在明初 1372 年(洪武 5)廢止,並徙民內遷。在明初的海禁政策下,強化朝貢貿易體制,東亞的走私貿易轉而盛行。
1592 年豐臣秀吉出兵朝鮮,並傳來將襲擊雞籠的消息,對明帝國朝野造成相當大的震撼。豐臣秀吉招諭高山國時,明帝國官員都認為雞籠離明帝國的領土澎湖太近,如果日本占有雞籠,可能威脅澎湖的安全,進而危害到福建。所以一定要在澎湖加強汛守,以防萬一。顧炎武在《天下郡國利病書》中提到:
壬辰(1592)歲,倭犯朝鮮,時有侵雞籠淡水之耗,雞籠密邇澎湖,當事者集議,不宜棄,乃設官兵,先據險戍之。二十五年冬,初創一遊一總四哨,各鳥船二十隻,目兵八百有奇。二十六年春又慮孤島寡援,增設一遊總哨,舟師稱是。
《漳州府志》也記錄了相同的看法。另外,當時福建巡撫許孚遠(1592-1594)、徐學聚也有類似的意見。而這樣的言論不斷地在明帝國朝野中出現。
1609 年有馬晴信視察台灣,對日本人占有澎湖可能會危及福建安全的說法再度出現。大學士葉向高認為,比較可慮的是,日本吞琉球,逐漸要據雞籠淡水,愈來愈接近帝國領土,既無法驅逐,防備也困難。這樣的言論在1616-1617 年村山等安企圖經略台灣時又出現。當時福建巡撫黃承玄(1615-1617)的《條議海防事宜疏》記載:
閩海中,絕島以數十計,而彭湖最大,設防諸島以十餘計,而彭湖最險遠,其地內直漳泉,外鄰東番,環山而列者三十六島,其中可容千艘,其口不得方舟,我據之,可以制倭,倭據之,亦得以制我,此兵法所謂必爭之地,往年平酋作難,有謀犯雞籠淡水之耗,當事者使建議戍之,鎮以二遊列以四十艘,屯以千六百餘兵。
明帝國擔心的,是日本是否會從雞籠淡水進犯福建沿海,但是對於台灣是屬於誰的領土並不在意,因此只有加強在澎湖設防,並沒有派兵到其境外的台灣。徐光啓甚至認為應該開放對日本貿易。因此,台灣雖然離明帝國的領土很近,但是明帝國關心的是如果日本人占有台灣,可能會利用台灣為據點進犯福建。日本人對台灣一有動作,明帝國就加強部署澎湖。且由於不是明帝國的領土,當荷蘭人離開澎湖轉占台灣之時,明帝國以及官員反而很慶幸荷蘭人已經離開明帝國的領土。
本文摘自《典藏台灣史(三)大航海時代》一書。
[taronews-styles book_title=”典藏台灣史(三)大航海時代” book_author=”林偉盛” book_publisher=”玉山社” book_publish_date=”2019/05/29″ book_cover=”https://cdn.taronews.tw/files/2019/06/2019-06-05-0.50.32.png” book_link=”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taronews/products/0010822984?utm_source=taronews&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906″ book_link_text=”博客來購書” ext_link_1=”http://www.tipi.com.tw/books.php?pid=762″ ext_link_text_1=”玉山社購書” ext_link_2=”https://www.taaze.tw/apredir.html?155785702/https://www.taaze.tw/goods/11100877196.html?” ext_link_text_2=”讀冊生活購書” style=”book”][/taronews-styles]
相關文章: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