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平埔族是什麼?拍瀑拉青年講予汝知!

圖片來源:羅義惇 臉書

有鑑於有朋友想更知道平埔族群的概況,那我就簡單的把我所知道的大概講一下。

平埔族是什麼?

平埔仔、平埔番是漢人移民對居住在西部平原原住民的稱呼,年代已難考究。日治時代在殖民地管理上,相對於高山族的概念就是平埔族,並有不少優秀學者對平埔族的分類、分佈、語言做出詳細考究。

但在行政上(日治時期戶籍謄本)對原住民的「生熟區分」並非完全依照學者對「平埔族、高山族」的劃分與定義,例如有些族屬是高山族的(諸如排灣、卑南、阿美)據聞都存在一些被登記為「熟」的案例。

而現階段有原住民身分的主要以日治時代被認定為高山族的這些人、及其後代具有身份,少數屏東恆春地區的熟也在約莫 1950 年代取得身份(印象中有補登記的行政命令)。

西拉雅族原住民逐鹿圖。
圖片來源:德國人司馬爾卡頓(Caspar Schmalkalden) 1642-1652 年的遊記《東西印度驚奇旅行記》(Die Wundersamen Reisen des Caspar Schmalkalden nach West- und Ostindien 1642-1652)
翻攝自: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平埔族群目前遭遇什麼困境?

沒有身份,所以沒有法律給予的一切保障,沒有土地(保留地),甚至可以說,很多部落也在 19 世紀的大遷徙中遠離耕耘數千百年的土地了;

沒有主流教育灌輸的族群認同,反而是拼命洗腦說「平埔族都漢化了」,不少後代因而身份認同薄弱;語言同樣受到國語政策與一連串黨國時期的「中華民族塑造」嚴重影響,在當代被指控為「山地人」時,所代表的意涵就是那套「只會喝酒、落後野蠻、文化就是唱歌跳舞專門在某些地方表演就夠了」的刻板印象,

加上原本「山地同胞/山地人」的概念原本是從日本時代的「高砂族/高山族」變來的,如果貿然跳進這個框架認同是非常奇怪的;

沒有語言發展保存相關之積極作為與保障,不論是過去政府的惡意迫害,或是近代幾次政黨輪替後政客的消費,都很少有對平埔族群的肯認,像是「平埔族群聚落活力計畫」,幹你媽咪的,連「部落」兩個字都不給我們。不過蔡政府上台以來還是有釋出一定程度的善意,不過在立法院就被國民黨立委們惡意杯葛了,特別是國民黨那些非常奇葩的原住民立委們,所以這邊還是需要說清楚。

西拉雅文化協會持續努力爭取族群正名與復權,許多平埔族群也曾在 1980、1990 年代參與當時的原運。
圖片來源:中央社

那平埔族群的歷史呢?

大致上就是經歷過好幾次屠殺、戰爭摧殘,然後漢人移民潮帶來大量的衝擊,嘩啦啦啦啦,短短兩百年之間漢人人口從荷蘭時代的數千人,暴增到清末的兩百多萬人(或三百萬),所以土地大多數也是被拿走了,所以造成好幾波大遷徙,北部的往宜蘭跑,中部一小部分也是往宜蘭跑,多數往埔里跟附近地區跑,南部往恆春、台東跑。總之,只有一些部落奇蹟似的還存在在原本部落(或附近)。

那平埔族群長期以來跟漢人接觸的結果,其實在日治時代記錄到的各社族語中,都可一見端倪。像巴布拉語的糖,kamcia,其實是來自台語的甘蔗,也不止巴布拉,其他很多族群也是。

但在很多口述中,日治時代其實還是有很多族人長輩是使用族語的,所以回推到清末應該也是差不多的光景,不過從清初到清末的古文書還是可以發現,落款的人逐漸從代筆變成本人了,顯示各社當中還是有一些人是能夠掌握漢語的(可能是為了避免被欺騙,另一方面就是為了方便與官方交涉)。

今天先到這裡好了,其他改天再說。

原文出自 Aitu Wan Vudol 臉書,本文作者為拍瀑拉族,目前就讀於國立政治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相關連結: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