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龐大的印度電影業內,諜報片自然是不可或缺的題材。然而受制於風格與技術,尤其是特效,其作品往往還是稍遜於好萊塢。不過去年以 1971 年印巴戰爭為背景的 Raazi,印地語(Hindi)意為「同意」,則推進到另一個境界。
故事的結構其實並不離奇,基本上就是木蘭從軍的印度版。父親變成遊走印巴兩國情報販子的 Hidayat Khan,和巴基斯坦准將 Syed 有很深的交情。在往來兩國之間,Hidaya 主要還是效力於印度的研究分析局(Research and Analysis Wing, RAW)。RAW 儘管有著靜態的名稱,其實就是印度國家級的情報組織,多數印度的諜報片也都是圍繞著RAW。
回到 Raazi 的故事,Hidayat 因為得知罹患肺癌末期即將不久人事,又察覺巴國在進行有對印不利的計畫,所以只能安排自己還在大學就讀的女兒 Sehmat 來繼承這條情報線。此時 Syed 的幼子、在巴國陸軍官拜少校的 Iqbal 到了要結婚成家的階段,於是 Hidayat 就利用與 Syed 的友誼來聯姻,把 Sehmat 嫁到這個巴國的軍官世家。在婚禮之前,Sehmat 就接受 RAW 的訓練,接著婚禮而移居巴國開始其冒險。為了避免「爆雷」,故事的介紹到此為止。
這部片迥異於寶萊塢通常誇大的風格,而是跟同時大獲好評的韓國諜報片「北風」(공작)一樣採取寫實的路線。長年以來,好萊塢的 007、不可能的任務與其他受到影響的電影往往把間諜當成特種部隊來用,不只發掘情報,而且自行解決問題消滅目標,這樣的故事結構自然難以寫實。雖然「神鬼認證」(Jason Bourne)系列較為真實,但是故事通常是情報機關的黑暗面,與真實世界的事件缺乏連結。
Raazi 不僅符合真實的歷史,其情報工作的執行也相對寫實。由於時空環境是 1970 年,所以主角為了傳輸情報必須要用長達數公尺、偽裝成曬衣繩的天線,然後配上比現在筆記型電腦還大的發報機。為了支援的 Sehmat,RAW 還在她住處附近安排數位有不同掩護身份的情報員,以便聯絡、掩護與撤退。
Sehmat 傳回的情報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伊斯蘭馬巴德在 1971 年戰爭時部署其潛艦 GhaziZ(S-130)號至孟加拉灣的計畫。在該戰爭中,巴國最大的考量就是阻止東巴基斯坦(目前孟加拉)的獨立,而牽制印度則是這個戰略的關鍵之一,所以 Ghazi 號的具體目標為印度彼時唯一的航空母艦,維克蘭特號(INS Vikrant)。這艘 Ghazi 號其實跟台灣也有點關係,因為它跟目前仍為的「海獅」號都是二戰時丁鱖級(Tench-class)的姊妹艦,在戰後同樣接受潛艦推力增強計畫(Greater Underwater Propulsion Power Program, GUPPY)的升級,只是前者在 1964 年就移交給巴國,到海獅號則到 1973 年。
不同於海獅號,巴國這艘派往孟加拉灣的潛艦,其實再也沒有返航,反而在孟加拉灣沈沒。關於沈沒的原因眾說紛紜,有一說被印度潛艦卡蘭芝號(INS Karanj, S-21)(蘇聯製的 641 方案, Project 641,北約代號狐步「Foxtrot」)擊沈,寇萊塢(Kollywood)更依此在 2017 年拍出印度首部潛艦主題的電影「The Ghazi Attack」,片中也有提及巴國部署的極機密情報。不過也有研究者認為巴國潛艦組員不當的操作導致沈沒。無論如何,Raazi 的故事是符合歷史的。
另一個現實的元素是主角的演出。好萊塢描繪的情報員幾乎就是比較現實的超級英雄,然後有時為了標新立異才會加入一些人性的部分。Sehmat 從完全局外人的大學生變成情報員後,即使按照訓練達成任務,尤其是刺殺,強大的情緒波動依舊無法避免。
同時,Sehmat 周遭的巴基斯坦軍人與家屬,雖然有愛國主義等的表達,也並非是冷血的惡魔,只是效忠於不同的國家。這些寫實的風格加上精湛的演技與緊湊的情節,使得這部片可以媲美或是超過台灣觀眾熟悉的好萊塢諜報片。這些寫實的元素主要是因為該片的故事是以小說「Calling Sehmat」為本,而小說則是該作者對於印度情報員與軍官的採訪而成。
儘管該片的寫實風格可圈可點,一些小錯誤仍難免。譬如說巴國反情報單位出現時,使用福斯(Volkswagen)T3 的廂型車其實是 1978 年才推出,在 1971 年是不存在的。軍官是家中的賓士 W123 系列轎車則是 1976 年推出,同樣跨越時空。當然,這些毛病也存在好萊塢的電影,但是相較於同樣以歷史為主題的電影,例如「慕尼黑」,這些的錯誤還是比較罕見。
對於寶萊塢或者更廣泛的整體印度電影界而言,Raazi 只是一小步,未來一定會有更為精湛的作品出現。不過就目前而言,該片象徵印度軟實力的成長。即使是好萊塢擅長的諜報片,以後也會漸漸無法獨領風騷吧?
由想想論壇授權轉載。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