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拚電子支付發展 金管會預告修法祭5利多

圖片來源:中央社

金管會今天預告修正電子支付管理規則,放寬可透過簡訊等方式通知消費者交易訊息,也可發行專用儲值卡,及可在便利商店等代收機構支付規費等 5 大規定,對電子支付業者祭利多。

金管會表示,為因應電支機構推動業務需求,提升台灣電子支付服務完整性,及使用者儲值電支帳戶的方便性,並強化電支機構收款使用者的風險控管,近日預告修正「電子支付機構業務管理規則」,主要有 5 大項目放寬。

首先,是開放電支機構提供使用者間的訊息傳遞服務。此服務類似電商平台提供給買賣雙方的訊息服務,買方購買商品前可向賣方詢問商品細節,賣方出貨後可發送「已出貨」訊息等,未來電支業者的支付 APP 也可使用此訊息傳遞服務。

其次,是開放電支業者發行電支帳戶的專用儲值卡,目前一卡通與 LINE Pay 有合作並推出 LINE Pay 聯名一卡通實體卡片,但這是由「電子票證」業者一卡通公司所發行的、類似「悠遊卡」的電子票證,未來電支業者也可以發行實體儲值卡,但只可儲值在發行電支機構的電支帳戶,意即消費者取得街口支付發行的實體儲值卡,除非自身有街口支付的帳戶,否則就無法儲值與使用。

據了解,目前電支業者「歐付寶」有意願發行實體儲值卡,但也有民眾認為,電子支付的方便性在於,不必額外從錢包掏現金或卡片,只憑手機就能完成支付,如今再用實體卡片,似乎失去使用電子支付的意義。

第三點是放寬電子支付不適用「支付指示」的金額門檻。所謂支付指示,指的是民眾若使用電支 APP 購買商品或服務時,若支付金額過高,系統會要求輸入認證碼,確認是否付款,目的是保障民眾。原本支付指示金額門檻為單筆 1 萬元、每月累計交易金額 3 萬元,未來將放寬至單筆 5 萬元、每日 10 萬元、每月 20 萬元。

第四點是開放民眾可以用電支 APP 在超商、金融機構等代繳機構繳付規費、停車費、稅捐、車票,以及水電費等公用事業費用。不過,目前稅費、公用事業帳單上都已有 QR code 供民眾進行掃碼支付,民眾在家即可用電支 APP 完成各項稅費、規費的繳納,特別前往超商再使用電支 APP 支付費用的誘因相當有限。

最後,考量實務需求,新法也放寬民眾搭乘捷運等大眾運輸工具,使用電支 APP 付款可比照悠遊卡、一卡通等電子票證,當帳戶餘額不足時可「單次墊款」,意即可允許帳戶出現負值。例如電支帳戶剩下 10 元,但搭捷運車資為 25 元,民眾雖仍可使用電支 APP 支付車資,但電支帳戶餘額就變為負 15 元,下次搭乘捷運前要先儲值,才能再使用電支 APP 付款。

此外,新法也比照信用卡聯徵中心的概念,建立電支機構與收款使用者往來情形資料庫,藉以強化電支機構對收款使用者的審查機制,明定對收款使用者調查及評估的內容。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