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透過新書《殖民地台灣之青年團與地域變貌(1910-1945)》看看日本時代的「青年團」
1920 年代,日治下的台灣民族意識興起,許多知識青年台灣意識啟蒙,產生許多團體。總督府推動官方的「青年會」與之抗衡,主要吸收公學校畢業者,之後逐漸演變為「青年團」,成為日治時期影響青年甚大的組織,在日治後期戰爭期間也成為軍事動員的力量。
在地青年加入青年團,可以被地方行政指導者認識,更加有機會進入官公署任職,透過「青年團」使加入者產生與其他「非公學校畢業者」、「民/社運團體」的差異,又被稱為「官製青年」,這也在臺灣人之間產生了程度不一的社會矛盾與分化。
而台灣人自己的社運團體內部則在內憂外患的壓力下不斷上演路線矛盾,1927 年台灣文化協會的分裂及之後數次嚴重的衝突,力量終究走向分散。
戰後類似的場景再次上演,相信一定年紀的人不少都有學生時期被慫恿加入某政黨的經驗,也不乏類似「青年團」的團體存在,甚至還成為極權者監視學生的眼線。而臺灣人的政黨、社團網內互打刀刀見骨的慣例,相信大家也見怪不怪了。這不過是講都講不完臺灣分化史其中的冰山一角罷了,其他分化矛盾網內互打的歷史,下回待續…..
#想從歷史學到教訓先從認識歷史開始
[taronews-styles book_title=”殖民地臺灣之青年團與地域變貌(1910-1945)” book_author=”宮崎聖子,譯者:郭婷玉” book_publisher=”台大出版中心” book_publish_date=”2019/03/15″ book_cover=”https://cdn.taronews.tw/files/2019/04/getImage-19-609×800.jpg” book_link=”https://www.gjtaiwan.com/new/?product=殖民地臺灣之青年團與地域變貌(1910-1945)” book_link_text=”聚珍台灣購書” ext_link_1=”https://goods.ruten.com.tw/item/show?21911241463149″ ext_link_text_1=”露天拍賣購書” style=”book”][/taronews-styles]
原文出自聚珍台灣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