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遇蛇不必驚慌失措,疾管署今天公布「毒蛇鼬獾咬傷救急資訊站」,結合人工智慧,民眾遇蛇拍照上傳,可協助辨識毒蛇種類,網站也顯示鄰近血清提供點,不怕找無醫。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防疫醫師劉宇倫下午在記者會表示,台灣每年約有 1400 人被毒蛇咬傷,若沒有血清救援,致死率達 6 %。不少民眾喜歡露營、山林活動,但野外活動地點多跟毒蛇、狂犬病陽性鼬獾分布息息相關,民眾從事休閒活動前也應做好相關準備。
有鑒於大多數民眾對毒蛇、鼬獾這 2 類動物出沒地及遭咬傷後的就醫資訊並不清楚。疾管署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防檢局、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路殺社等單位合作建置「毒蛇鼬獾咬傷救急資訊站」(https://bites.cdc.gov.tw/)。
劉宇倫說,此網站以資訊視覺化呈現,提供民眾毒蛇、狂犬病鼬獾出沒地點,並整合就醫等醫療資訊;也可依民眾所在地點查找毒蛇出沒紀錄。若真的不幸遭蛇吻,也可第一時間查出附近提供蛇毒血清的醫療院所,就醫資訊一目了然,不必驚慌。
此網站也結合人工智慧(AI)技術,當民眾發現疑似毒蛇,可拿起相機拍攝並將照片上傳,透過網站辨識毒蛇種類,也可提供給醫師判斷。
疾管署是台灣目前唯一生產供應抗蛇毒血清機構,檢驗及疫苗研製中心科長鄭雅芬表示,蛇毒血清每年的產量有 5000 至 6000 劑,每年用量為 3000 至 4000 劑,足夠民眾使用。若民眾被蛇咬,第一時間不需驚慌,而是要記下毒蛇外觀。根據毒物科醫師建議,人被咬後 4 至 8 小時內接受抗蛇毒血清即可妥善治療。
台灣較常見的毒蛇分別為出血性毒的龜殼花、赤尾鮐(俗稱赤尾青竹絲)與百步蛇;神經性毒的飯匙倩(俗稱眼鏡蛇)與雨傘節,以及兼具出血和神經毒的鎖鏈蛇。
鄭雅芬說,龜殼花喜歡躲在灌木叢、柴堆中,被咬的人多是腳部和腳趾受傷;赤尾青竹絲則喜歡攀附在樹枝,被咬者多是上肢、手指被咬。民眾若到野外或接觸自然環境應做好防護,穿長褲、包鞋,並打草驚蛇。
如果不幸被咬,鄭雅芬建議,要記得蛇的外觀,且因被蛇咬肢體會腫脹,一定要盡快脫掉首飾、手錶等,且不要冰敷,以免造成更多傷害。旁人也切莫以口吸蛇毒,以免毒透過黏膜滲入人體,反而需要被救。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