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根雨屋專欄》想出國觀光?通通不准!先問過台灣省警備總部

圖片來源:Pixabay / 作者:sasint

台灣現在是完全自由開放的社會,只要不違法,大家可以隨心所欲做想做的事。不過在戒嚴時期,很多現在看來理所當然的事,當時統統都不准做。例如現在出國觀光極為普遍,可能比國內旅遊還方便。然而,台灣是遲至 1979 年才開放人民出國觀光,在此之前,僅能依就學、探親、商務等事由,申請出國。

在戒嚴時期,為了國安考量,不只人民無法自由出國,就連出入境管制還是由國防部底下的台灣省警備總部負責,在 1972 年才改由警政署入出境管理局負責。

當年雖然與現在一樣,護照分為外交、公務、普通 3 種。但並非所有人都有資格申請普通護照,必須要有商務、留學等事由,才能申請,並由經濟部、教育部、僑委會等主管機關核准。除護照以外,出國還要「雙證件」,必須另外申請出入境證,所以也有出了國卻回不了國的遭遇。

早年台灣人出國除了需要護照外,還須申請出入境證,才能出得去也回得來。出入境證直到 1989 年才廢止。圖片引用自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挑戰者們:解嚴 30 週年特展」。

不過還是有少數人會藉公務、商務的名義出國旅遊。例如日治時期的社會運動人士蔡培火,戰後隨加入國民黨,當選首屆立委,並自 1950 年起擔任 16 年的行政院政務委員。

蔡培火在 1966 年辭任政務委員時已高齡 77 歲,並在正式卸任前獲得政府核准,拿著公務護照出國「考察」,進行長達 5 個月的環球旅遊。遍遊香港、日本、菲律賓、泰國、印度、黎巴嫩、約旦、土耳其、希臘、義大利、西班牙、瑞士、奧地利、西德、荷蘭、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國。因其親友多在國外,更是戰後 20 年來首度呼吸到自由的空氣,心情極為暢快,還在紐約作詞作曲,寫了「歡樂行」。

而由台灣省議會在 1956 年成立的民間組織「台灣觀光協會」,則於 1967 年建議政府發行觀光護照,開放國人出國旅行。並以限制跟團、每年 1 次、特許旅行社、徵收出國捐或購買愛國公債等條件,爭取政府的支持。

不過警總只同意於 1969 年 7 月起,簡化民營企業員工的出入境申請,且僅限於台泥等 28 家企業。所謂的簡化,不過是公司能直接將出入境申請交由警總辦理,不必再經由警察機關核轉;保證人如是現職軍公教人員,則不必再辦理對保手續。

對於全面開放出國觀光,政府則以經濟、管理問題,予以否決。

理由包括,當時的人均所得不到 300 美元,遠低於先進國家,開放國人出國觀光是浪費外匯;且若開放觀光護照,等於全面廢除主管機關的核准機制。

隨著台灣的經濟不斷成長、相關組織極力爭取,加上教職人員假考察真旅遊的行為層出不窮;最重要的是,桃園國際機場已近完工,準備於 1979 年初啟用。政府不得不思考全面開放出國觀光,行政院會在 1978 年 11 月 2 日拍板同意,將「觀光」列為准許出國之事由,但服完兵役的 30 歲以下男性,屬於「國防動員所需要者」,不在此列。

早年台灣人出國除了需要護照外,還須申請出入境證,才能出得去也回得來。出入境證直到 1989 年才廢止。
圖片來源:引用自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挑戰者們:解嚴 30 週年特展」。

政府也趕在 1978 年底前公告「國民申請出國觀光規則」,除了 16 歲到 30 歲之間的男性以外,所有國人都能以觀光名義申請出國,但每年以兩次為限,每年出國觀光的時間不得超過 3 個月;僅能前往自由國家,不得前往共產國家;公教人員則須經服務機關核轉辦理。

為了提升台灣的識別度、避免國人被誤認為中國人,台灣護照自 2003 年 9 月起加註「TAIWAN」(圖片來源:蘋果日報)

有趣的是,才開放前半年,許多前往東南亞觀光的國人,常常攜帶違禁品入境;海關也不得不呼籲,雲南白藥、三鞭丸、白鳳丸等「匪貨」不得攜帶入境。

台灣於 1987 年解嚴後,管制性質濃厚的「國民申請出國觀光規則」也進一步在 1989 年廢止,原需配合護照使用的「出入境證」,自此走入歷史。

而國人的出國人數,1980 年還不到 50 萬人,在 1987 年突破 100 萬人,並於短短 8 年後的 1995 年突破 500 萬人;之後年年穩定成長,在 2012 年正式突破 1000 萬人,到 2018 年更創下 1664 萬人的新高。不得以觀光名義出國,對現代人而言,已是難以想像的天方夜譚。

原標題你不能出國觀光,由想想論壇授權轉載。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