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調查:輪班者4人有1人失眠 心臟病比例增

圖片來源:中央社

最新調查指出,輪班工作者每 4 人就有 1 人失眠,不僅發生交通、工作事故比例是日班工作者的 8 倍,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比例都也高出 1 倍,專家建議,輪班前應有 2 天以上適應或休假。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今天召開記者會公布「 2019 年台灣輪班工作者睡眠問題盛行率」調查,該會訪問全台 600 名工作者,其中 300 名固定日班工作者,另外 300 名則為時而上白天班、時而上大夜班的輪班工作者。

調查結果顯示,日班工作者的慢性失眠症盛行率為 10.7 %,平均大約 10 人當中就有 1 人受慢性失眠所苦,而輪班工作者慢性失眠症盛行率竟高達 23.3 %,平均 4 人就有 1 人失眠,是日班工作者的 2.18 倍。

調查結果也指出,輪班的頻率愈快,慢性失眠的盛行率也隨之增加,一週內輪早班又輪夜班的工作者,超過 1 / 3 有失眠問題,一個月內愈常輪到大夜班,慢性失眠的比率也更高 。

值得注意的是,日班工作者只有 2.7 % 曾因睡眠問題發生交通事故或工作意外傷害,但輪班工作者有高達 25.3 %曾發生交通事故或工作意外,代表輪班工作者不只睡眠受影響,也影響清醒時的注意力和認知功能。

在健康方面,輪班工作者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精神情緒疾病以及唇皰疹等疾病比例,都比日班工作者高出 1 倍以上,感冒的比例更高出近 2 倍。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大眾教育委員會主席、臨床心理師吳家碩表示,所謂失眠是指出現入睡困難、半夜醒來、過早起來情形,一週出現 3 次以上、持續 3 個月,就屬於失眠。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副理事長、政治大學心理學系主任楊建銘指出,生理時鐘中樞位於腦部,就像一個樂團的指揮,指揮全身各器官的運作,當人體日夜顛倒,生理時鐘失調,全身器官、系統也會失調。

楊建銘說,輪班工作者應採「順時鐘方向的輪班原則」,例如早班、小夜班、大夜班,過去研究也顯示,順時鐘的輪班方式可望改善心血管風險、血壓、睡眠品質及睡眠長度,若還是睡不好,建議上班時前半段盡量在強光下工作,有助提振精神,回家途中或白天睡覺時則應避免強光,或是利用遮光的窗簾等,都有助改善睡眠品質。

吳家碩則表示,輪班制度及班表安排對於睡眠品質及工作安全有一定的影響力,換班頻率上最好採「緩慢輪班原則」,每個班表至少維持 2 週以上,讓生理時鐘可以和工作時間同步,另因應生理時鐘調節,輪班班別變動時,至少應有 2 天以上適應或休假。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