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古寧頭李媽媽出手 防空洞果腹麵茶再飄香

圖片來源:中央社

62 歲的金門縣古寧頭李媽媽、陳換治女士炒麵茶炒了半世紀,早年供家人躲防空洞時充饑;如今她在自家旁搭蓋小舖賣起老麵茶,舊雨新知聞香而來,一起回憶共享這個古早好滋味。

今天是陳換治 62 歲生日,擁有 3 名兒女的她表示,孩子都已成家立業,不需再為家計操煩,開設這間小舖純粹是興趣,想與大家分享麵茶的好滋味,打發時間之餘,還可結交朋友。

陳換治兒時就跟著阿嬤學炒麵茶, 11 歲時媽媽過世,炒麵茶的責任就落在她身上。小小年紀的她,瘦小的身軀搆不到大灶,得爬上灶台跪著炒。她說:「如果不炒,在防空洞裏要吃什麼?」

原來,在兩岸對峙「單打、雙不打」的年代,每逢單日砲彈就呼嘯而來,老百姓躲防空洞有時一躲就是一天一夜。陳換治利用沒有砲擊的雙日上山砍柴燒開水,隔天一聽到警報聲,拿著熱水瓶及麵茶就往防空洞衝。她表示,如果沒有麵茶,不知道要怎樣才能熬過挨餓的時光。

雖然時隔近半世紀,想起沒有媽媽的那段歲月,陳換治不免悲從中來。她說:「人家都是媽媽炒給小孩子吃,我們家沒辦法,要自己炒。」

媽媽早逝後,才小學 3 年級的陳換治輟學,一肩挑起一家生計,照顧兩個弟弟及健康不佳的爸爸。她表示,每天要澆菜煮飯,還要養豬養牛; 18 歲到台灣紡織廠擔任女工, 25 歲回鄉嫁給居住在古寧頭的先生,日子才好過些。

陳換治的先生是理髮師傅,她一方面幫忙洗頭,一方面抽空炒麵茶。不過,麵茶過去是苦難日子的充飢聖品,如今卻成了懷舊的好滋味。

炒麵茶前要先把麵粉過篩,用小火拌炒到金黃色,再加上豬油、紅蔥頭及砂糖。陳換治說,食材的黃金比例及拌炒的火候最重要,要不停地炒至少 1 個小時,開水沖泡起來黏答答,才叫做麵茶。

陳換治把炒好的麵茶放在擁有 200 多年歷史的大陶盆裡,放涼後再分裝。身為第四代老麵茶傳人的她表示,用這個祖傳大盆盛放麵茶特別的香。

陳換治的長子指出,很多金門鄉親吃了台灣的麵茶會覺得跟家鄉不同,嚐過他們家的麵茶後會說,「跟阿嬤的味道一樣」。

炒了麵茶這麼多年,除了早年用來果腹,以及後來與親友分享;去年 10 月,陳換治接受兒子的建議,在北山古洋樓附近自家旁空地搭建鐵皮屋,用木板裝飾牆面,再添購木桌木椅,開起老麵茶小舖,讓親友及客人可以就地享用。

小舖牆上掛著古早水勺、軍用水壺及鱟標本,再擺上古老碗櫥、縫紉機,充滿懷舊氛圍。小舖提供素食、芝麻及紅蔥頭 3 種口味麵茶。素食口味用薑及麻油拌炒,味道格外香濃,口感不輸另外兩款。

有顧客認為單吃麵茶有些單調,建議再販售其它點心。陳換治表示,專心做麵茶就好。

當地民眾說,麵茶可以用油條、雙胞胎搭配,或夾饅頭、用春捲皮包著吃,都是不錯的嘗試。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